top of page

「在宅醫療」將成未來趨勢?

  • 作家相片: Kevin Chan
    Kevin Chan
  • 3月5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在宅醫療」將成未來趨勢?


隨著人口老化,長者的醫療需求已成為大家必須面對的課題。在日本,只要有失能、失智或就醫不便的老人,甚至小孩,都可以接受「在宅醫療」(home medical care),甚至在2012 年,日本國家政策確立推動社區整體照顧後,在宅醫療更成為「社區整體照顧」成功推動的必要條件之一。有關在宅醫療一詞的來源,有一說法是在1994年,東京的柳原醫院為了照顧千住地區下町的居民,推出「24 小時巡迴型在宅照顧 」,這是一種結合醫療與照顧的全天候社區到宅照顧服務。透過居家護理師與照顧服務員搭配的小組,每天分為四班,在千住地區內巡迴。當時,院長增子忠道醫師在國會答詢時,即正式使用了「在宅醫療」這一詞彙。



要了解「在宅醫療」如何在日本發展起來的? 首先,現代日本在宅醫療的發展概念,大多以 1981 年佐藤智醫師在東京成立 NPO 組織ライフケアシステム(Lifecare system, 簡稱 LCS)開始。LCS 由家庭醫師提供 24 小時服務,也就是以「診所」為基礎的在宅醫療。


1970 年代,佐藤醫師便認為「疾病是在家可以治好的」和「我們自己的健康要靠我們自己守護」。當時,日本的醫療保險制度沒有給付居家醫療,也不存在長期照顧的保險,於是佐藤便提出 「大家的健康需要大家互相幫忙」的互酬性概念 。進而成立 LCS,採取會員制的家庭醫師在宅醫療與健康管理制度。


以「家」和「社區」為中心的醫療概念

在宅醫療既然是一種支援在家生活到最後的健康照護行為, 因此,不僅要照顧生命末期,也要積極預防慢性病併發症,以及失能、失智的退化,支持在家生活,好好終老。日本四國松山市蒲公英診所的在宅醫療達人——永井康德醫師常說:「在宅醫療是 讓每個人『活出自己』的醫療 。」

在宅醫療和醫院醫療最大差別在於空間,也就是醫療環境的翻轉。接受醫療服務的人對此感受特別明顯。比方說,同樣住在社區內,在「自宅」接受在宅醫療利用者,可以維持原本習慣的生活方式,但是入住「機構」的在宅醫療利用者,多少需要改變既有的生活方式。因此,與其說上門療是以「人」為中心的醫療,不如說是以「家」為中心 ,以「生活方式」為重心的醫療。


從合灣的「在宅醫療」看香港發展可能性

「在宅醫療」在日本發展得很早,稱為「第三醫療」,甚至台灣近年也大力推動發展「在宅醫療」。事實上,台灣有醫護人員在2016年便成立了「在宅醫療研究會」,探索在台灣實踐在宅醫療的可能性。當中,台東都蘭診所更是當地「在宅醫療」的先驅,其創辦人余尚儒醫師於2015年到日本取經之後,遂回台推動在宅醫療,他更於 2017年4月成立「台灣在宅醫療學會」,成員橫跨醫療及社福,成為台灣第一個跨領域的在宅學會。該會目前積極展開與「日本在宅照護聯盟」(Japan Home Care Alliance)等團體及個人的合作,希望發展在宅醫療為門診和醫院診療以外的「第三種醫療」,並且支援長者在家生活到最後。然而,在早期投入在宅醫療的醫護人員,也碰了很多釘子,原因是台灣的大城市看病很方便,價格也相對便宜。民眾長久以來的習慣是到不同醫院掛不同科別。突然告訴他們醫生會來家裡看病,民眾反而不能接受。就在經過多次被拒,他們慢慢發現,有一個特定族群,比較願意考慮在宅醫療:那就是一年內多次進出醫院急診、多次住院,但同樣的病痛在回家後又再度發生。比如說長輩因肺炎或泌尿道感染而發燒。這樣的家庭,因為長輩折騰,家屬也不知如何預防,他們反而更願意嘗試在宅醫療。


至於香港方面,隨著人口老化,居家安老成為香港社會重大的挑戰。政府多年來提倡「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的政策方針,透過加強社區照顧服務,以減少院舍入住率。然而,政策需要由家居環境、以至社區支援互相配合,創造可供市民居家安老的先天條件方能成事。再者,香港在10年前才開始有醫療社企提供上門診症,目的是讓長者在家就醫安度餘年,離世那刻亦有家人陪伴。有老人科專科醫生更指,儘管醫院管理局有為家中長者提供醫療及支援,但「在宅醫療」始能做到讓長者在家善終。可以說,對於日本行之多年的在宅醫療,香港的居家醫療尚有很長的路要走 。




Comments


New Articles
WEBSITE BANNER SMALL.jpeg

© 2025 BizHK創業人誌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