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23億美元收購價的雲端網絡安全公司
- Kevin Chan
- 4月16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對於不少創業人而言,自己創辦的公司能夠被業界龍頭收購,實在是一件夢寐以求的事。然而,面對Google開出的230億美元收購天價,有人卻斷言拒絕,當中給了大家甚麼啟示?

(左起)Wiz共同創辦人Roy Reznik、Ami Luttwak、Yinon Costica及Assaf Rappaport
Wiz是由4名前微軟員工2020年合作創立於紐約,其中Assaf Rappaport為行政總裁。該公司技術核心是收集代管在Amazon Web Services(AWS)、微軟Azure、Google Cloud Platform(GCP)、甲骨文(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OCI)和Kubernetes的基礎架構平台多項數據,以分析可能引發資料外洩或惡意程式、駭客存取的軟體漏洞或設定失當等安全風險。事實上,公司的四名共同創辦人本身都是數學和科學高材生,他們大學畢業後,一同加入了以色列軍方的網路安全部門 8200 服役,憑藉這個出身背景,創立Wiz的目標,就是鎖定雲端安全領域,提供一個全面的平台來保護整個雲端環境。
Wiz成立於2020年,主要為企業的雲服務提供安全保護。他們的創新在於「無代理」(agentless)技術。在雲端安全領域,「無代理」指的是一種不需要在受保護的系統上安裝軟體代理程式就能運作的安全解決方案。與傳統的「代理」解決方案相比,他們「無代理」更有著以下的優勢。
首先,由於不需要安裝和維護代理程式,「無代理」解決方案更易於部署和管理,尤其是在大型且複雜的雲端環境中,換言之,即是管理開銷更低。再者,傳統的代理程式通常只能提供對系統某一方面的可視性,而「無代理」方法可以通過分析雲端映像、日誌文件和 API 連接等方式,取代傳統的「代理」方法,提供對整個雲端環境的洞察。最後,Wiz 的「無代理」產品能夠在 15 分鐘內分析客戶的雲端基礎架構,抓出安全漏洞和錯誤配置。這使得它在展示時非常具有吸引力。
目前,Wiz是成長最快的軟體新創公司之一,其雲原生安全產品的付費客戶在財富100強公司中佔據40%的市場份額,2023年實現了3.5億美元的年度經常性收入,甚至在早前一輪私募融資中,更籌集了10億美元,估值達120億美元。
去年7月,市場傳出Google打算斥資230億美元收購Wiz,事實上,相較於其他大型科技公司,Google近年來收購方面較為保守,也避免大手筆收購,而Google 上一筆最大併購,則是2012年以125億美元收購Motorola Mobility。因此,今次收購Wiz的交易規模,將遠超過Google迄今為止最大的交易。
不過,Wiz卻拒絕了Google的收購邀約,據公司共同創辦人Assaf Rappaport在CNBC獲得的一份致該公司全球員工群的備忘錄中指出,公司將專注於下一個里程碑:首次公開募股(IPO)和10億美元的年度經常性收入,換言之,言下之意是Wiz本身並不缺乏資金,甚至資料顯示,他們早在去年5月就一直在考慮 IPO。至於另一位熟悉該公司的消息人士則表示,反壟斷和投資者的擔憂,亦是該公司決定退出交易的部分動機。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