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不似預期?美初創用手機訊號測天
天氣預報的準確性和時機,對於許多需要根據天氣狀況做出決策的組織而言至關重要。可是,天氣往往不似預期。美國一間氣象科技公司Tomorrow.io,便看準大眾對天氣預報的需求,利用大數據及AI人工智慧,提供比氣象機構更準確的天氣預報。
(左起)Tomorrow.io共同創辦人Shimon Elkabetz、Rei Goffer、Itai Zlotnik
Tomorrow.io原名ClimaCell,為全球企業和政府提供天氣預報工具,該公司由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商學院的團隊於2015年成立,三位共同創辦的創業想法源自於軍隊中的經驗。三人在服役期間,經常都遭遇與天氣有關的瀕死經歷。例如在空中和地面上,經常會遇到意想不到的霧或雨,不僅會影響能見度,甚至可能取消任務。他們覺得必須有更好的追踪天氣和預報天氣的方法,於是開始尋找解決方案。
活用IoT建立高清氣象地圖
目前大多數天氣預報模型,都是依賴政府機關20世紀的雷達追踪系統,以及昂貴的衛星技術所取得的數據,再經過複雜的電腦運算後做成預測。至於坊間天氣預報公司,則是從政府機關取得氣象資料後加以重新包裝,成為自家的氣象分析及報告。由於各家的資料來源都一樣,所以預報的結果也差不多,加上缺乏相互較勁的結果,對改進氣象預報的準確度便沒有多大助益。
Tomorrow.io的成立就是試圖改變這種狀況。他們認為要改善預報準確度,關鍵在於觀測的儀器及方法。當今大多數的氣象觀測儀器,都是50多年前推出的,從那以後便沒有突破性的發展。而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的統計,目前全球有超過22,100個氣象觀測據點、包括10,000個地面氣象站、1,000個空中氣象站、7,000艘觀測船、100個固定浮標及1,000個漂流浮標、數百個氣象雷達、3,000架商用飛機,以及30多個氣象衛星及200個研究衛星等,形成一個全球的氣象觀測網路。
這樣的規模看似龐大,但從天氣預測的結果來看,觀測器的數量及方法似乎仍有不足。Elkabetz三人便想到了用行動網路來監測天氣模式的這項技術。利用全球數以億計的手機、筆記型電腦等物聯網(IoT)裝置,蒐集來自無線網路、衛星、雷達和其他感應器的多層數據,以建立高清的氣象地圖。這些地圖的空間解析度達到數百米,是當前解析度的兩倍,可以提供以分鐘為級距,以街道為劃分的天氣預報。
當空氣中的水氣增加或空氣品質不良時,手機等行動通訊的訊號品質便會受到影響。Tomorrow.io蒐集這些訊號數據及天氣變化的圖像,進行分析及研究後,了解數據與天氣變化的關係。數據依用途加以調整後即可用於預測目的,而降雨在圖像上的位置及方式,即可用來估算隨著時間的變化,這些降雨會出現在哪些地方,以及用甚麼方式出現。更重要的是,這項技術吸引了總部位於孟買的塔塔集團(Tata Group)對Tomorrow.io的前身ClimaCell進行大量的種子投資,於是ClimaCell便在2017年將業務範圍擴展到印度。
「鯰魚效應」革新產業氣象
Tomorrow.io的使命,是協助政府、企業及組織,有效掌控與天氣相關的風險,並成為全球最大的氣象預報公司。由於看到Uber及達美航空等用戶的業績在COVID-19期間衰退,Tomorrow.io便分散客戶群,致力擴充其他物流用戶。例如美國及墨西哥的鐵路運輸業者、無人機、自動駕駛及電動車業者。
目前,ClimaCell的使用者包含政府機關及民間企業,例如美國空軍、達美航空、捷藍航空、墨西哥航空、Google、Uber、Ford、Intel、Amazon雲端服務、Fox體育台及美國網球協會等。用戶能以訂閱方式,透過網路使用ClimaCell的氣象軟體;或是安裝系統,透過應用程式介面(API)取得更精細的數據。
2021年3月,ClimaCell取得7,700萬美元的D輪融資,公司的整體融資金額達到1.85億美元。而為了協助用戶掌握更精準的「明天」,ClimaCell也正式更名為Tomorrow.io。除了應用無線網路架構及物聯網設備蒐集天氣資訊外,Tomorrow.io還將發射一組配備小型雷達的天氣衛星,以增進他們的監測及預測天氣能力。
Tomorrow.io行政總裁Elkabetz曾講過,公司目標是從根本上改變氣象學,成為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裡,最準確的天氣預報公司。事實是,在看到Tomorrow.io從一家單純銷售天氣資訊的公司,變成一家即將進入外太空的SaaS企業,其他天氣預報公司也打算建立資料分析平台,轉型成為軟體公司,藉由他們加入後所引發的「鯰魚效應」,為進步緩慢的產業帶來革命性的「新氣象」。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