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打造高績效團隊 關鍵不在獎懲而是內在動力

傳統管理往往喜歡用「紅蘿蔔」來吸引員工,或是用家長式管治來「棒下出忠臣」;然而,職業諮詢師Dan Pink曾在TED的公開演講中表示:「外部激勵或許還適用於20世紀的企業,而在21世紀,企業必須採用內在的方式激勵員工,其中內部激勵的核心要素則是:掌控力(mastery)、自主性(autonomy)和使命感(purpose)。」

為何只有「內在動機」才能更有效打造高績效團隊,原因是這個新方向講求內在的誘因:我們想做一件事,是因為它能改變世界,因為我們喜歡,因為它很有趣,因為它能影響的範圍很廣。


澳洲有一間叫Atlassian的軟件公司,他們跟公司裡的軟件工程師說:「接下來的24個小時,去做你自己想做的事,只要它和你每天的工作無關,隨便你要做甚麼都行。」於是,這些工程師便利用這些時間,寫出一套有趣的程式設計,包裝這些想法,在那天的最後,對整個公司介紹他的發明。他們叫這為「聯邦快遞日」,因為你必須在隔夜交出你的作品。


這個想法很聰明,在高度自主的一日中,他們做出了很多軟件程式設計的革新。這個計畫的成功,讓Atlassian更進一步的發明了「五分之一時間」,Google更是把這個想法發揚光大,工程師可以用五分之一的時間,做所有他們想做的事。他們可以自由的分配他們的時間、工作、組員和做法,就是這樣,完全的自主權。事實上,Google一年中有一半的新商品,都來自這「五分之一時間」,像Gmail、Orkut、Google News。


只論結果的工作環境

至於另一個更具革命性的例子,叫做「只論結果的工作環境」(ROWE),它由兩個美國分析師所創造,用在十多家北美公司上。在ROWE中,人們沒有日程表,他們想來就來,他們不需要在特定時間到公司,任何時間,他們只需要把工作完成,怎麼做、何時做、在哪裡做,都取決於他們自己,甚至連開會都是選擇性的。結果,幾乎所有公司的生產力都提升了,工作投入度提升,工作滿意度提升。


其實早在90年代中,微軟開始了一個叫做Encarta的百科全書計畫,他們使用了所有正確的激勵機制。所有的誘因。他們付錢給專業人士,讓他們寫和編輯這些文章,收入頗豐的主管們監督整個計畫,確定它不會超過預算和時間。


幾年後另一個百科全書計畫開始了,完全不同的模式——為了興趣而作,沒有人能拿到任何一毛錢,只因為自己喜歡做而做。


如果你在十年前,到一個經濟學家那裡去,對他說「我有兩種撰寫百科全書的模式,拿來相比,誰會贏?」答案是,在十多年前,你絕對不會找到任何一個清醒的經濟學家,在這個地球的任何角落,能夠預知維基百科的模式,這是一個兩種模式之間的世紀戰役。


內在動機 VS 外在動機

內在動機和自主性、掌控力、使命感,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結論是,科學知識和商業行為之間有條鴻溝。


無疑,20世紀的傳統獎勵,在機械型工作中起到正向激勵作用,但是,這些獎勵往往會破壞創造力。反而,打造高績效的秘密,不是獎勵和懲罰,而是看不見的內在動力,因為只是讓人們為了自己而努力工作,讓人對工作有掌控感,讓人對工作抱有使命感,這些,才是最好的激勵因素。




Comments


New Articles
WEBSITE BANNER SMALL.jpe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