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蜜蜂危機」拯救全球糧食問題
環保及生態保育近年成為熱門商業課題,尤其氣候變化及農業規模化的發展破壞了不少物種的自然棲地,而農藥濫用更導致野生蜜蜂近乎絕跡。美國初創BeeHero把物聯網(IoT)技術導入傳統農業,協助農夫與蜂農數碼轉型,透過將低成本的感測器裝進蜂箱,即時監測蜂群的健康狀況,整合果園的微氣候來改善農作物授粉的效率,為加州的杏仁農提高三成產量,也讓蜜蜂死亡率下降四分之一。

BeeHero共同創辦人Yuval Regev、Omer Davidi及Itai Kanot
根據聯合國農糧組織的統計,全球仰賴昆蟲授粉的作物經濟規模高達5,770億美元,佔全球87種主要糧食作物產量的35%,其中由蜜蜂貢獻的授粉比例更是超過八成。然而,自1906年起,外國學者觀察到野生蜜蜂數量有逐年減少的趨勢;至2006年美國學者更明確將此現象定義為「蜂群崩壞症候群(Colony Collapse Disorder, CCD)」,並密切注意上述現象會造成全球糧食供應的潛在危機。事實上,蜂農在運輸蜜蜂的過程中若有閃失,蜜蜂就會全軍覆沒。再者,農夫為了提高產量,為了減少蜜蜂的折損率,以及提高蜂農的利潤,Yuval Regev、Omer Davidi及Itai Kanot遂創立了BeeHero。
智能蜂箱提升蜜蜂生存率
為了拯救蜂農,BeeHero設計了「SmartHive」智能蜂箱,透過裝上偵測溫濕度、磁場、GPS的感測器,持續監測環境變化是否會威脅到蜜蜂的健康。一旦感測器偵測到環境產生異常變化或蜂王死亡,BeeHero就會發送警告簡訊或電子郵件通知蜂農,改善通風或是買新的蜂王替換,避免整群蜜蜂死亡。
儘管概念上如此完善,然而BeeHero開發感測器的初期並不順利,感測器被蜜蜂視作外來威脅,常常被蜜蜂咬壞,或被蜂蠟包覆而失效。如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找出蜜蜂可以接受的材質和形狀,因此BeeHero的研發團隊用3D列印技術快速嘗試各種組合,最後終於找到一種耐磨的圓形尼龍外殼能相安無事與蜜蜂共存。
解決應用面的難題後,蜂農只需處理發出警報的蜂箱就行,省下本來需要定期開車到實地巡迴檢查,發現問題還得多跑一趟的時間和心力,蜜蜂的死亡率也下降了25~30%。

活用大數據 助果樹產量增加三成
美國加州是全球杏仁最大產區,年產值達60億美元。隨著杏仁需求持續增加,杏仁農想要提高產量,除了改善土壤、灌溉和害蟲防治之外,如何提高授粉效率也是關鍵,若不能在短短幾天的開花期盡可能讓所有花朵授粉,結果的比例就會下降,影響獲利。
於是,BeeHero在蜂箱的入口加裝了花粉收集器和鏡頭,用來監測蜜蜂進出的次數、採集的花粉量,再加上原先設置的感測器數據,上傳到雲端後和當地的天氣整合分析,找出哪些因素會影響蜜蜂的授粉力,呈現在杏仁農和蜂農的手機或平板電腦,讓他們有量化的數據來決定今年要準備多少量的蜜蜂協助授粉。精準度從「每英畝需要幾個蜂箱」細緻到「每棵果樹需要幾隻蜜蜂」。
如此一來,杏仁農與蜂農就能更彈性地調配蜂箱部署。若當年氣候佳、花期長,搭配上好天氣讓蜜蜂活力充沛,就不需要那麼多的蜜蜂;相對地,花期短加上惡劣的天氣則需要在短時間內部署更多的蜜蜂搶收。此外,BeeHero還能計算出蜂箱的最佳排列設置,最終讓配置智能蜂箱的杏仁園產量增加20%到30%。
數據化經營為果農們創造非常高的經濟價值:傳統作法在授粉狀況佳的好年影響不大,每個人的收穫都不錯,產量雖多但價格也相對便宜。但在授粉狀況差的年份裡,產量有限價格上漲,若能借助數據的力量比別人多收穫三成的杏仁,獲利相當可觀。
無疑,上述此舉儘成功為蜂農降低蜜蜂損失,但在蜂群數量沒有顯著成長的前提下,有研究發現,現有的蜜蜂數量在2030年後,將不足以應付全球持續成長的糧食需求。因此「蜜蜂保育」仍是全球人類必須重視的當務之急。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