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Uber vs 無人駕駛車

Uber之所以有今日的成功,要歸功於雙邊市場強大的網路效應。雙邊市場(two sided market)意指擁有兩個客群的平台,雙方能後互利。乘客越多、司機也就受惠;司機越多,乘客服務也就越便利。相信多數人都會認同,無人駕駛車的誕生對於Uber來說是件好事,可以幫助提高獲益、降低價格、擴張規模。但在現實中,無人駕駛車其實會讓整個公司陷入危機。

唯一的優勢面臨威脅

對於像是Uber這樣的載運公司,消費者的忠誠度其實很少。叫車到達時間以及價格才是引導消費者做出抉擇的關鍵。當Uber的服務不再是最便宜又最快時,消費者也會很樂於嘗試使用其他競爭者的服務。要是Uber提高了價格,消費者會立刻投奔競爭者的懷抱。當然,Uber的防禦力也很高,畢竟他們在不少地區都獨佔了駕駛的供給量,這也是為什麼他們會在每個市場盡快募得大量資金的原因。相較於其他公司,擁有多數駕駛是Uber的優勢,但這個優勢也即將消失了。

當無人駕駛車普及到現實世界,這樣的服務就不再是原來的雙邊市場,只是個商品租賃事業。當駕駛的供給不再受限,網路效應則蕩然無存。這時候,反倒是汽車製造公司會佔得優勢、可以進入並贏得市場。能夠以最低成本製造車子的公司將能提供最低的價格;要提供最快的抵達時間,也變成能否在該區域製造足夠車輛的問題。在這個趨勢中,能夠製造低價無人駕駛車的公司將會最有競爭優勢,只要能以低廉的價格製造大量的車,就能夠撼動Uber多年來不可動搖的優勢地位。

汽車公司將會把重心置於租賃服務的無人駕駛車市場,因為這比賣車更有利可圖。例如,Toyata可以用$20,000美金的價格賣出一台Camry車,但他們也可以以每英里$0.25美金的價格提供載送服務,行駛200,000英里便能賺得$50,000美金。而範例所計算的價格,還比洛杉磯的Uber的價格便宜了五倍。此時,消費者就會轉換使用習慣,而汽車製造商也會開始開發自己的App。要製作類似Uber的App門檻並不高,廠商也可以從許多Uber的競爭者當中獲得這項技術。

Uber未來的轉機

面臨這樣的危機,Uber可以考慮轉型靠向汽車製造商。正如去年,網路串流影片服務公司Netflix的執行長Reed Hastings曾說「Netflix需要在HBO變成Netflix之前,自己先變成HBO」。在串流影片的同時,自己生產內容也變得同樣至關重要。同樣的道理,Uber也在汽車製造商變成Uber之前,變成汽車製造商。「製造車」將會變得跟「提供車」一樣重要,而唯有製造最便宜的無人駕駛車,才有可能提供最低價的服務。而在市面上,也有許多無人駕駛車公司,可以協助Uber生產出全世界最便宜的無人駕駛車。

Google是目前無人駕駛車市場中的領頭者,他們應該會開放他們的無人駕駛車技術給汽車公司,正如他們之前開放Android系統給所有智慧型手機製造商一樣。Google地圖也能做為平台,提供給汽車公司來引導車輛的服務。屆時,當許多汽車公司開始在抵達時間跟價格上競爭時,Uber更沒有獲勝的可能。Google能夠幫助汽車公司解決配送以及技術上的問題,而汽車公司則可以專注在生產最便宜又節能的車輛。

但Waldron表示,他並不是要說Uber無法成為一個龐大且有價值的公司,而是這條路比多數人所想的還要艱辛。經歷這段轉型期對Uber來說一定困難又充滿風險。若有正確的執行,那他們可以轉型變得更有價值。但如果有些微的錯誤,那Uber可能就會成為網路第二次泡沫化當中最被高估的案例。在這場競賽中,唯一確定獲勝的贏家就是消費者,因為在未來無人駕駛的世界中,交通會變得便宜又便利。

Uber只是其中一個例子,許多目前看似強而有力的公司都會失去他們的網路效應。自動化不僅會將許多類型的工作推向危機,連同許多以勞工為主體的市場也一樣面臨困境。

標記:

New Articles
WEBSITE BANNER SMALL.jpe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