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顧問教路:創業如此多FUND
創業最緊要有Fund,從事政府基金資助申請多年的資深融資顧問傅玉鈴博士(Iris),多年來幫助近千間不同中小企業、慈善團體及商會申請各類政府資助基金。她認為,近年不少創業人都對政府基金有著一個誤解。「基金的原意,是幫助你去營運拓展業務,而不是幫你出糧及應付自己本身日常開支。其實香港政府對創業 也有不少支援配套,但同時偏向以IT科技業界為主也是事實,對於創業人而言,如果真的是希望可以獲得更多資助,大可考慮朝社企這個方向發展。」
LMHK Consultant Ltd.樂燃生命顧問有限公司創辦人傅玉鈴博士(Iris)
Iris的創業故事,其實是始於12年前。「當年我正在慈善團體工作,有感於機構對於申請各類基金也是茫然無緒,因此成立了這間顧問公司。起初我們主要業務,就是幫助慈善團體去申請各類政府基金,直到4年前,當時BUD Fund剛剛推出,自己多年來曾接觸過不少中小企業,知道他們一直都對申請政府資助及基金有興趣,2012年正值『中國熱』,香港中小企經常都強調『走出去』,BUD的好處之一,就是無論你是任何行業,只要公司是朝內地市場發展,基本上已合符申請資格,可獲政府提供最高50萬港元,一對一配對形式的資助,而這個基金亦為我們打開了中小企業市場的機遇。」 據悉,目前她公司的業務,主要以中小企業及慈善團體基金兩大客戶類別為主,其中企業及中小企的項目佔了公司業務三分之二,但她亦大分重視協助推動慈善團體的發展。「在商言商,中小企業及企業商業基金申請,當然能夠為公司提高業積及經濟效益,但由於自己是慈善團體出身,所以一直也很留意有關香港慈善團體的各類基金申請,甚至我們公司每月也將三分一的盈利,回饋捐贈給不同慈善團體,希望能夠略盡綿力,協助推動他們服務可以更有效落實,讓更多社會受眾得益。」
科技劵未必適合創業人?
目前,政府最熱門的必要首選BUD Fund以及最新出爐的科技券計劃,Iris坦言,這兩個計劃以配對為主,理論上對中小企業甚至創業人都很有幫助,惟執行上,正因為是配對形式,初創企業更要考慮自己的「財力」。「兩個基金要求的只需一年以上營運要求,入場門檻真的不算高。BUD Fund強調『升級、轉型、提升』,以拓展內地市場為主導;而科技券計劃則是以提升系統性設備配套,並提高營運效果為主要目的。無疑,政府的配對資助理應大大減輕了營運者的資源成本,但對於創業人而言,『配對』即是自己都要真金白銀拿出來,以科技券計劃為例,若你拿20萬港元資助,即你自己也要拿出10萬港元,這就是所謂二對一的配對,對於一些初創企業而言,這個財政壓力也不算少,因此,上項兩項計劃也不能是為所有創業公司的救生圈。」
Iris與其團隊一向與中小企客戶緊密合作,她認為,政府的基金有助減輕了營運者的資源成本,但基金原意是協助企業發展業務,而不是公司現金流的救生圈。
創業要由社企開始
講到有關政府對創業支授,Iris坦言,香港在於這方面可以有更大進步空間。「誠然,香港政府有心發展創新科技,但香港社會從來被批評產業單一化,要整體經濟架構更平均,是否應該將資助項目朝多元化發展?對於那些從事非科技產業的startup,社會上一直都聲音就是欠缺支援,個人認為,其實他們大可朝社企方向發展。首先,近年政府積極鼓勵推動社企,在於申請基金的立場,用社企名義無疑是容易獲得較多的資助;同時,社企本身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因為她鼓勵了弱勢社群自力更生,能將資源更公平地分配,可以說,透過社企方式發展,其實更有助創業者將其項目之social impact進一步放大化呢!」
展望未來,Iris認為公司除繼續深化各項基金申請顧問工作,她亦打算將業務拓展至社企營業顧問層面。「其實近年有一個趨勢,就是愈來愈多中小企老闆也有興趣發展社企項目,因此他們開始意識到,將企業融入社群的重要性,以及協同效應。在於商業角度而言,社企項目是一個大商機大趨勢,但當然營運社企與一般商業企業不同,由於自己曾在慈善機構工作了多年,所以我希望將自己對於社企營運的知識及技巧傳授給更多人;我始終相信,社企發展愈蓬勃,愈有助為社會帶來更多正能量。」
此文章已收錄於《Startup Bible創業人聖經》,如要閱讀更多創業故事,請前往此處購買,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