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制霸世界四大戰略
- Kevin Chan
- 2017年3月16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1.用「情懷」贏得人心
如同當前眾多社交APP一樣,微信的興起得益於移動裝置的普及和通訊技術發展。團隊經理張小龍就指出,微信看重的是,產品的「情懷」。為此微信在開始定位便不只是簡單的聊天工具,而是一份感情寄託的應用。你可以用微信認識陌生人(附近的人與「搖一搖」功能),也可以直接用語音訊息聯絡你的朋友,讓網路溝通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
同時,隨著微信朋友圈、微信運動、微信支付的陸續推出,微信總能吸引更多用戶,讓它變成人們生活的方式。透過各種附加功能,微信已經跳脫出「人際關係」聯結的概念,成為匯總各項服務的平台,而每個用戶使用的時間也越來越長,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用戶就是需要便利操作
微信與其他類似軟體最大的不同就是對「簡潔、便利」有近乎病態的追求。如果用戶有特定需求,才會自行下載相關組件。從第一版到最近更新,微信的頁面永遠都是那麼幾項:聊天欄位、通訊錄、發現、個人資料。當使用微信進行聊天對話時,只有一欄用於「輸入」,其他功能全部隱藏。
事實上,複雜的東西極容易喪失定位,而極簡才能不被超越。因此,很多中老年人在使用微信時,不會被各種複雜的設定所嚇跑,加上極容易的從手機通訊錄導入至微信的功能,也得到了非「低頭族」的青睞。
3.產品成熟後,如何再開創新高峰?
2014年前後,即產品推出的第三年,隨著產品在即時溝通的完善,微信出現了首次增長速度放緩。對於整個團隊而言,也是開始思考今後發展的一個契機。為此,微信開始了第一次大幅度的更新,推出搜索、收藏和轉帳支付功能,產品的定位也開始發生變化,從只支援移動裝置變成開放電腦端網頁版。這一舉措,大量的提高了潛在客戶的數量,微信不再只是打發閒暇時光的聊天軟體,成為平台性質的工具。
如上述所提,微信的營運更多是靠「情懷」在堅持(只對企業公眾號收取少量的費用),因此在騰訊公司屬下眾多服務中,其盈利能力相對較低,與盈利第一名的騰訊遊戲相比,差距甚大。在公司內部及外界壓力下,微信首次於2015年9月進行了廣告投放。
作為創始人的張小龍,剛開始認為投放廣告會毀掉用戶的使用體驗,因此選擇廣告商時非常慎重。想不到廣告投放反而吸引了用戶對廣告的調侃,導致更多人使用「微信朋友圈」功能。因此微信順勢而為,廣告商也從最初有目的篩選逐步放開向全社會招商,並完善了相關收費的功能。
4. 瓶頸 就是創新機遇
恰如微信宣傳語「再一次定義了通信」一樣。當企業爆發式成長到一定階段後,出現增幅放緩,甚至客戶流失時,對於習慣快速成長的新興企業而言,既是警鐘,也是機遇,讓企業以此重新審視自身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定位。
微信這幾年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但是每當遇到瓶頸,微信的優化總讓用戶眼前一亮, 首先,在保證原先產品質量不變的情況下,作出相關優化也是有必要的,哪怕調整結果不明顯。微信在出現增長放緩時,及時調整了聊天頁面的背景底色、按鈕觸碰大小,改善了各個功能之間的緊密性,雖然僅僅是一小部分的更新,但是用戶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覺,感受到微信的「用心」,也得到客戶的信賴。
其次,重現思考定位。或許在微信開創的時候,沒有人能夠想像,它會取代簡訊或是已成熟的其他聊天產品(如騰訊QQ、中國移動飛信),獲得成功。當企業成長放緩時,每次的更新也正是微信平台自我調整的一個過程,又從只是聊天軟體,慢慢變成社群軟體再一步步成為一個集支付、交友、聊天等服務的大平台。
最後,即堅持最初的「情懷」,不管微信在怎麼更新優化,它都不會只顧短期成效,而犧牲長遠利益。微信始終強調使用便利性以及操作簡潔性,把客戶感受放在第一位。產品成熟後,每一步創新都小心翼翼。如在今年春節前推出的朋友圈「毛玻璃」功能(即客戶將所發貼圖可設定為需支付後才可瀏覽),雖然短時間能再次成為社會焦點,使用人數暴增,但是招致部分用戶抱怨,甚至觸及違反法規問題(如圖片涉及暴力、血腥),雖然是測試,但微信根據市場反應,迅速撤回該項功能,以實際行動維護產品品質。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