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working Space界之獨角獸
「共享經濟」熱潮下,共享工作間(Coworking Spaces)也強勢崛起,市值160億美元的新獨角獸WeWork,本身未擁有任何房產,卻藉由出租辦公空間,6年內躋身紐約最有價值新創企業。
WeWork創辦人Adam Neumann,創業前在嬰兒服飾公司Krawlers工作,並在工作的大樓內認識了建築師Miguel McKelvey,兩人發現這棟大樓裡有些空間長期閒置,於是興起了共享辦公空間的念頭,在2008年創立了WeWork的前身──位於布魯克林區的綠色商辦Green Desk。Green Desk起步後不久,他們發現真正讓客戶著迷的不是環保概念,而是「工作社區」的氛圍,客戶想要一個能提升工作效率、讓工作者自在快樂的環境。於是2010年他們賣掉Green Desk,WeWork於紐約SOHO區正式成立。
返工係一件潮事
WeWork了解當前創業風氣盛行,他們的使命是,定位在提供顧客一個舒適、自在、對工作加分的空間!WeWork提供多種尺寸的辦公空間,從一小張辦公桌、開放式辦公區到私人辦公室,讓客戶依需求選擇最適方案。所有辦公空間配有無線網路、客廳、咖啡、啤酒、廚房以及各種辦公設備,租戶可以穿著輕便、甚至帶寵物來上班。
這就是WeWork的魅力所在,當工作環境變得時髦又便利、四周充滿讓人紓壓的設施,上班就不再沉悶無趣。WeWork結合辦公、娛樂和社交,成功吸引來自金融、法律、科技、媒體、藝術等各行各業公司「入住」。目前WeWork已在全球30座城市、90多個位置設點,更積極往中國、印度發展,大型企業如微軟、戴爾、GE奇異等都是WeWork租戶!
創造Startup生態社群
對創業者而言,集思廣益、腦力激盪是創新靈感的來源,而WeWork在全球各地已有超過8萬位會員,只要你註冊成為WeWork租戶,便能輕鬆享有這8萬人的社群網絡。WeWork推出同名APP,租戶可以透過APP和網路平台分享故事或拋出問題,廣納各方人士意見。此外,每棟WeWork大樓都有「社區經理」(Community Manager),負責安排交流活動,例如瑜珈課、讀書會、品酒會、桌球賽或派對,社區經理也會主動介紹租戶們認識。
在這裡每個人來自不同背景,卻對工作、創業有相同熱情,透過WeWork你很可能結交志同道合的夥伴、尋找合作廠商,甚至認識未來的老闆或投資人。WeWork有如實體社群網站,且人脈網絡比Facebook、Linkedin更具體精確,這些軟性附加價值使WeWork辦公空間炙手可熱,也讓租戶一再續約!
面對質疑的3個策略
WeWork雖然佳評如潮,卻也面臨財務結構的質疑和抨擊。WeWork獲利主要來自租金,但批評者認為這種二房東的套利行為無法長期發展,其次,公司的運作型態偏向科技公司,這很可能導致市場估計價值和實際不符,容易構成科技泡沫。
針對質疑,WeWork正面回應並提出三大優勢策略:
A. 不同產業租戶分散風險 WeWork表示,只有一小部分的租戶是以創投資金為基礎的新創企業,且WeWork的租戶產業和規模非常多元,大部分是成熟企業,如此的用戶組成能夠有效分散市場波動帶來的風險。 B. 難以取代的全球社區網絡 即便共享辦公空間市場競爭激烈,WeWork仍有強大的忠實租戶基礎。根據Deskmag 2016年美北調查報告,十大選擇共享辦公空間的理由中,人脈網絡(Community)位居第一。建構一個工作空間並不難,困難的是建立合作默契和歸屬感氣氛,WeWork讓租戶建立跨產業、跨國界的交集,當租戶透過WeWork建立人脈後,若改向其他公司租用空間,便等於放棄在WeWork經營的社交圈。 C. 以多元化經營為願景 針對市值泡沫化的質疑,WeWork表示他們的經營模式為營運公司,就像電視節目透過頻道播放一樣,辦公空間是節目、WeWork是頻道,其目標是為辦公空間制訂營運計畫,而不像傳統房產公司意在銷售或出租空間。創辦人Adam Neumann更以「WeWork共享街區、社區」("WeNeighborhoods" or a “WeStreet")為未來願景。 即便挑戰不斷,WeWork仍掀起一波共享經濟新熱潮,落實「在你喜歡的空間,做你喜歡的事」(Do what you love, in a space that you love.)的宗旨,租戶只需專注事業發展,其他瑣碎、麻煩的事就交給WeWork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