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ctacles爆紅有因
以「閱後即焚」的限時訊息及多種搞怪相機特效,風靡青少年群體間的軟體公司Snapchat,在2016年9月宣布改名為「Snap Inc.」並轉型為攝影公司。同時也推出第一款硬體產品-可錄製10秒短片的太陽眼鏡「Spectacles」。
Spectacles的操作簡單,功能只有一個:輕觸鏡框開始錄製10秒長度的影片,無預覽、無特效。錄製的影像只能事後由行動裝置中的Snapchat app檢視內容或進行分享。無預覽的設計,讓使用者專注在感受當下,不再為了刻畫完美的畫面一次次地重複拍攝、檢視,忽略了螢幕之外的美好時刻。
另外,拍攝的視野也經過調整,與人眼視角(115度)同步。因此,Spectacles忠實紀錄了當下眼睛所看到的所有畫面,相較傳統靜態照片更為生動也獨一無二。此外,它更捨棄多餘的功能,專心將「拍攝」這件事做好,Spectacles建立起好的第一印象。不過,Google Glass的前例不遠,穿戴式攝影裝置可能牽涉到的隱私問題,一直是市場上不曾消退的反對聲浪。Snap Inc.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隱私疑慮,輕輕一「推」的產品設計
哈佛大學教授Cass R. Sunstein和芝加哥大學教授Richard H. Thaler合寫的暢銷書《推出你的影響力》(原文書名:《Nudge》)全書的核心概念闡述的是「選擇設計師」(choice architect)如何拋棄傳統限制或提醒方式,透過情境打造與物質安排,促進使用者做出正確的決定與舉動。
Spectacles的諸多設計也能看得見「nudge」的影子。為了消除輿論對隱私問題的疑慮,Spectacles將外觀設計成太陽眼鏡的款式,將使用者「推」到戶外的公開場合;不注重夜間攝影品質,避開室內等光線不足的私人空間;以觸碰方式開啟錄影、燈號提示周圍的人拍攝進行中等等,都是利用產品的設計輕輕一「推」,讓拍攝行為侷限於適當的環境。此外,根據使用條款,Snap Inc會將使用者上傳的影像永久儲存,也保留檢視內容的權力。如此機制也讓使用者在拍攝可能涉及隱私的內容前,更加謹慎小心。
病毒式行銷
Spectacles推出初期,唯一的購買管道是不定時出現在全美各地,有著逗趣外表的鮮黃色販賣機Snapbot。就像曾經流行的寶可夢 – Snapbot在同一地只停留48小時,也無法事先預知出現地點。想在第一時間戴上Spectacles,必須持續追蹤提早24小時發布的動態預告。有趣的行銷方式的確掀起討論熱潮,Snapbot的現身往往吸引排隊人龍,也造就一批熱情粉絲;曾有一次,Snapbot出現在大峽谷底部,粉絲們依然無畏險阻地搭乘直升機一償心願。
雖然Spectacles目前以單一銷售管道堆起物以稀為貴的形象,但有限的數量使邀請新顧客變得困難,與擴大使用者基數的方向背道而馳。當取得難度太高,熱潮會隨時間漸漸消退。有鑑於此,在Spectacles成功打響名號之後,市場分析師也期望他們未來推出更具吸引力的功能,如即時與朋友分享視野、客製化外型、語音控制等功能。
接下來,除了設法維持社群討論熱度、同時還要思考如何在產品中加入新的特色。另一方面,更要仔細評估新的設計會不會違背「少即是多」的簡單哲學。面對一連串的關卡,Snap Inc在宣布轉型為影像公司後,產品策略的演變歷程值得保持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