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矽谷創投大師鼓勵輟學創業?

Paypal創辦人、矽谷創投大師Peter Thiel認為高等教育逐漸泡沫化,許多青年為求學負債、錯失創業良機,2011年他成立Thiel Fellowship,每年獎助有志創業的青年每人十萬美元,並提供企業導師與人脈資源,條件是必須輟學!究竟Thiel Fellowship是如何挑戰名校文憑並衝擊傳統教育?

1. Thiel Fellowship:有些好點子是不能等的

在成立Thiel Fellowship前,Peter Thiel早已是矽谷名人,除了創辦Paypal,更是Facebook、LinkedIn草創時期的天使投資人。在科技圈多數人表態反對川普時,他卻高調力挺川普、作為川普的「科技夥伴」,由此便可見Peter Thiel在矽谷獨樹一格的作風。

2010年Peter Thiel以「有些好點子、好人才是不能等的」(Some ideas just can’t wait.)為宗旨提出Thiel Fellowship概念,他認為當今高等教育價格飆漲,許多菁英人才為了一紙文憑貸款負債,真正所學卻和學費不成正比,且傳統教育往往箝制創意思想、阻礙年輕人挑戰創業;求學累積的負債壓力更讓學生畢業後不敢冒險,最終只能放棄抱負、恪守一份中規中矩的工作。

Peter Thiel認為二十歲以前,年輕人尚未債台高築,較敢於冒險、創新,輟學創業的成功案例更有賈伯斯、比爾蓋茲、馬克祖克柏等,因此他成立Thiel Fellowship,讓有潛力的青年能有讀大學以外的選擇,給予他們業界資源和人脈社群,除了專家及企業導師指導,更定期安排工作坊,讓獲獎人邊做邊學,實踐心中能「造福人類、社會的突破創新」。

Thiel Fellowship成立第一年,收到了四百多份申請.當中共有24人獲獎。這些獲獎人能夠獲得十萬美元獎學金,並參與為期兩年的獎助培訓,唯一的條件是獲獎人必須輟學才能加入這個不可思議的圓夢計畫。

2.機會成本龐大,為何人才仍選擇放手一搏?

Thiel Fellowship的運作模式和理念引起社會譁然,許多專家、學者和父母認為這是在慫恿學生輟學,在去年六千多位申請者中,高達七成五是已錄取哈佛、耶魯、史丹佛等名校的高材生,這些獲獎人若加入Thiel Fellowship,必須放棄名校光環、家人期許和校園同儕,究竟是什麼魔力,讓頂尖人才即便面對如此龐大的機會成本,仍渴望加入Thiel Fellowship?

今年26歲的Paul Gu,是矽谷金融借貸新創公司Upstart創辦人之一。作為華裔移民,常春藤教育似乎是美國夢的一部分,2011年他決定自耶魯輟學加入Thiel Fellowship,當時他的父母非常反對,但他卻直言在大學這條安穩的跑道上,自我成長相當有限,因此即便知道創業成功的機會不高,仍選擇挑戰。

事實上Paul Gu原先以電子商務為創業目標,因緣際會下透過Thiel Fellowship社群人脈認識了Google高層,進而合夥創辦Upstart。如今Upstart穩定成長,並成功獲得Google Ventures、Khosla Venture等創投投資,回憶起這段心路歷程,Paul Gu認為Thiel Fellowship確實提供了唸大學以外的方案,但若選擇加入就要放手一搏、加倍努力。

天才少女Eden Full Goh十歲時發現自己對太陽能科技的熱衷與天分,甚至透過書本自學組裝太陽能車,她高中時的科展作品SunSaluter──一組能提升太陽能發電量30%的簡易裝置,不僅獲獎無數,更讓她進入普林斯頓大學。2011年,十九歲的Eden被富比士列為「三十歲以下菁英」(Forbes 30 under 30 list),同年她決定自普林斯頓輟學加入Thiel Fellowship。

Eden表示自己能預見SunSaluter為百萬開發中國家人民服務、提升能源永續效率,然而大學僵化的體制和必修課卻無濟於事,為了專心發展SunSaluter事業,她選擇離開大學。在經過多年努力後,SunSaluter現在已成為國際社會企業,擁有成熟穩定的團隊組織,並在印度、馬拉威等16個國家從事能源服務,正是Peter Thiel所謂能「造福人類的創新事業」。

另一位獲獎人Jesse Leimgruber,現為新創數位行銷公司NeoReach執行長,NeoReach專為大品牌設計行銷方案,其客戶包括Amazon、微軟、美國大型零售公司沃爾瑪(Walmart)。他認為Thiel Fellowship落實了「讓創業經驗取代學歷」的宗旨,這段經驗會讓你的履歷更亮眼,因此就算輟學的機會成本高,天才怪胎們仍蜂擁而至的申請。

Jesse Leimgruber提到「獎學金和創業資金固然有幫助,但真正不可取代的是Thiel Fellowship的人脈資源」,除了藉由Peter Thiel的名聲打開通往矽谷之門,這裡的企業導師和獲獎人同儕更形成一個強大的社群,他們是你的朋友、顧問、甚至是未來的投資人,這樣的人脈是在史丹佛、MIT或任何校園內無法獲得的。

Jesse Leimgruber表示,還是有很多人會問獲獎人們輟學的事,或是如果創業不成功會不會回去唸大學?事實上這些獲獎人都明白,他們隨時可以回到校園,但回到大學意味著放棄在Thiel Fellowship逐步建立的人脈和累積的經驗,Jesse Leimgruber說他知道現正著手的事業可能不如預期發展,或將來某天公司經營失敗,然而任何失敗都不會導向回歸大學,而是激發出下一次創新,多虧Thiel Fellowship的環境和資源,每一次冒險和挑戰都能如虎添翼。

3.創新教育改革還是誤導人的慈善事業?

綜觀獲獎人的心得和經驗,Thiel Fellowship似乎是新世代的教育改革,然而許多學術專家卻不這麼認為。

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家Shamus Khan稱Thiel Fellowship是個過度自我為中心的改革計畫;哈佛大學前校長Larry Summers也曾在一場公開會議中表示「Peter Thiel用這個誤導人的慈善事業賄賂高材生輟學」。雖然比爾蓋茲、馬克祖克柏等輟學創業成功,但他們終究是少數非凡優秀的人,倘若越來越多能力足以進入高等學府的學生被Thiel Fellowship吸引而放棄學業,對這個社會而言將是場悲劇。

面對這些質疑和抨擊,Peter Thiel表示Thiel Fellowship從未宣稱所有學生都該輟學創業,而是召集特定某一群「被傳統教育制約創意」的年輕人,讓他們跳脫世俗對於進入名校的期待,在業界資源和社群的協助下發揮潛力,為社會帶來突破性發展。此外,Peter Thiel也希望這項計畫能迫使大眾重新思考大學教育的意義,並非所有人都需要這紙文憑。

雖然Thiel Fellowship目前仍被視為菁英神話,但不可否認這場天才教育革命已逐漸發揮影響力。成立六年來Thiel Fellowship培育出許多出色的創業家,證明除了唸大學外存在其他育成的可能,此舉激勵了許多有志創業的青年;對一般大眾Thiel Fellowship則揭示了批判和獨立思考的重要性,在成長的過程中必須認清最適合自己的環境,不管是遵循主流價值或逆勢成長,都要有勇氣為夢想奮鬥挑戰。

矽谷創投大師Peter Thiel

標記:

New Articles
WEBSITE BANNER SMALL.jpe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