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場合,去定唔去好?
做生意,social場合必不可少,但如果你朋友多多,基本上,一星期有四晚business social係好正常,但凡事總有取捨,對於不同social場合,到底to be or not to be,其實係睇你自己點樣去 篩選。
1.熟悉環境的社交
比如同事、鄰居、同學關係的社交,這樣的社交有的可能是有意義的,有的純粹就是聊天,就像這個問題所說的,是娛樂。那是不是每次都要參加這樣的社交?答案是,你可以有所選擇。
出來社會工作,總有一班大學同學group、中學同學group,他們經常有聚會,如果他們每個聚會你都去參加,其實已唔駛做野了。所以大家可選擇其中時間、環境、地點上都還比較方便的去參加。那樣的話,既不會和比較親密的群體脫離,也不會因為過於沉浸社交導致自己大量的時間被佔用。
2. 能夠提升自己的眼界、知識和品位
這樣的社交需要自己去努力爭取。比如說,為什麼很多人去上工商管理學院的EMBA班?是因為在這個班裡,往往能結識到一些有社會資源的人,當這些人變成了自己的同學,就方便進行資源交換。
因為這個社會本身就是一個資源互換的社會,如果你擁有資源,卻沒人與你交換,你的資源就是浪費;如果你不瞭解別人的資源,那麼你也得不到別人的資源。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進行有效社交。這也是為什麼像我們這些做事情算是做到了一定程度的人,依然會去尋找各種各樣的社交機會,比如參加一些高峰論壇,或者跟著更加有名望的人一起到海外去出訪,等等。這些東西實際上是能讓自己成長的社交。所以,要先找到讓自己成長的社交,再去努力進行社交。
3. 做好自己時間管理
每個人的時間都是一樣的,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但是有的人一年365天能做出很多的事情來,有的人卻一點事情都做不出來。造成這個現象的最主要原因是,很多人的生活過得很被動,總是被別人的行為牽著鼻子走,就像這個問題所說的“參加了很多社交,但最後也沒覺得有什麼正能量,也很無聊,感覺時間被浪費掉了。”但有的人就總是能安排好自己的時間,籌畫好哪段時間應該讀書、哪段時間應該工作、哪段時間應該思考、哪段時間應該社交、哪段時間應該鍛煉身體等等。如果有了這樣的規劃,那麼你就可以主動地把握時間去籌畫生活中能給你帶來有挑戰的、有新鮮感的事情。
這個問題中也提到生活沒有新鮮感,你之所以覺得生活沒有新鮮感,是因為已經失去了自我主動探索的能力和對於生命和知識的好奇心,也就意味著你本人不斷地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如果不擺脫這個狀態,那麼你的一生將會永遠在懊惱、沮喪、沒有長進的狀態中度過。我相信沒有一個人願意過這樣的生活。
所以,我的建議是:選擇性社交,努力與能讓自己成長的人群交往的同時,主動掌握自己的時間,去尋找讓自己能夠不斷成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