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營運長直傳 職場上位法
- Kevin Chan
- 2017年10月15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Sheryl Sandberg是fb營運長,面對網絡時代,她卻指出不要做「生涯規劃」!不要經營「個人品牌」。取而代之的,是另一套全新的邏輯。

Sheryl Sandberg以她豐富的人生閱歷,提供年輕人有關生命價值、職場以及工作的經驗分享。她其實才剛經歷了2015年丈夫Dave Goldberg的突然去世,一度傷心欲絕,無法面對人群。但經過一段時間的潛沉後,她終究能走出傷痛,並於2017年與華頓商學院教授Adam Grant特合作出版了「非首選人生(Option B)」一書,勉勵正遭逢病痛、喪親、失業,或者失戀等劇變的人們不要懷憂喪志。因為既然完美的首選人生(Option A)已不可得,那何不想辦法將非首選人生(Option B)也活得一樣精彩呢。
做個人品牌 不如個人聲音
現在社交網站林立,網絡上有許多各式各樣的紅人,每位網紅都有很多的追隨者,所以個人也可以當做產品來維護,建立起自己獨特的個人品牌。但其實並不是每個網紅都那麼想靠個人品牌來賺錢,例如Facebook 的營運長-Sheryl Sandberg,雖然是紅遍全球的網絡紅人,但在最近卻呼籲大家:「不要發展個人品牌了,發展『個人聲音』吧!」
Sheryl Sandberg會這樣說,是因為品牌是產品的事情。產品講究包裝,強調要簡潔,要耐用。但人是萬物之靈,不是物品,若將個人與品牌放在一起,等於是自貶身價。再說,人有許多身分及面向,豈是一個單純的品牌所能代表得完整。Sheryl Sandberg舉例說,她既是Facebook的營運長,同時也是位作家;她既要扮演好母親的角色,卻也是個寡婦的身分;她既是同伴們的朋友,也是親人間的姊妹。所以人是很複雜多變的,如果只想用品牌來框住人的角色,其實没什麼意義,還不如多發出點聲音吧!
但發展「個人品牌」與發出「個人聲音」有什麼不同呢?其實二者之間最主要的不同處在於發聲的「目的」。如果發聲的目的是為了自己,那就是「個人品牌」,如果發聲的目的是為了大眾,那就是「個人聲音」。
網絡擁有無遠弗屆的影響力,有許多人會因為網絡上的推薦而消費,或因為網絡名人的行為而群起效仿。所以如果將這力量用於個人,則影響力只會影響少數人。但如果能將這力量用於改變現狀,為改善社會而發聲,這樣的影響力就能讓普羅大眾受惠,其發聲的價值就會因此而提昇。
別做生涯規劃?
除了希望我們不要打造個人品牌外,Sheryl Sandberg還顛覆一般人的想法,奉勸我們不要做生涯規劃 。Sheryl Sandberg大學畢業的時候還沒有網際網絡,而Facebook的創辦人Mark Zuckerberg當時也還在唸小學。所以如果Sheryl Sandberg那時候就規劃好一輩子的生涯,並且身體力行的話,計畫裡就不會有網際公司這條路,她後來就不會去 Google 和Facebook 上班了。
所以,你可以有長遠的夢想,但只需要有短期的計畫。而這短期的計畫並不是你完成了什麼,而是你如何幫助別人成功,以及你從中學到了什麼。Sheryl Sandberg說,這樣的想法在踏入職場的早期階段尤其重要,因為這不但是在投資自己,也是在投資他人以及團隊的成功。這樣的投資,在往後的職場生涯中,一定會獲得良性的回報。
因此,如果你也有做生涯規畫,那當然很好,但是要記得不時拿出來檢討一下,看看有没有什麼要修正的。如果有該更改的地方就要趕快進行,千萬別拿自己的前途開玩笑。
計較職位頭銜 不如計算未來的成長發展
人生的計畫不要太長才可以保留彈性,才有機會找到當前的好工作。但是,重要的是選對公司,還是選對工作?2001年Sheryl Sandberg剛結束了在美國財政部五年的工作經歷後,便跑去矽谷找工作。但她最常得到的回答是:我們公司沒有適合妳的工作。在對照矽谷業者所開出來的種種應徵條件後,她覺得她的經歷雖然不太符合,可是她還是一家一家去應徵,最後Google給了她一份全球線上銷售暨營運部門副總裁的工作。
她很好奇,就跑去問執行長 Eric Schmidt為什麼會錄取她。Eric Schmidt回答說,Google就好像是一艘肩負使命,蓄勢升空的火箭。Sheryl Sandberg認同Google 的使命,希望成為船上的一份子,並且不計較職位,所以就得到了這個機會。
Sheryl Sandberg因此覺得,一旦找到了工作,有什麼絕招可以保證未來功成名就呢?她說秘訣就是,「努力去做」。Sheryl Sandberg辦公室內有一張星巴克咖啡創辦人Howard Schultz送給她的海報,上面是一雙沾滿泥濘的手,寫著:「未來屬於仍然願意弄髒雙手的人」。意思就是說,一旦找到了你想要從事的工作,就要動手努力去做,不要怕事煩,不要怕手髒,未來就沒有你做不到的事情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