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落淚 也許更能增加生產力
許多人認為哭泣是一種丟臉的行為,為了尊嚴,即便落淚也會假裝自己沒什麼事都沒發生。但根據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管理學教授 Jeffrey Sanchez-Burks 表示,其實面對自己的情緒,反而比掩飾還要好。

曾經任職 CNN 記者的 Katie Hawkins-Gaar 表示,如果只是自己躲起來一昧的悲傷,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會有好處,找別人一起抒發,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Katie 在一次出差工作中,突然收到丈夫車禍逝世的噩耗,馬上回美國安排後續事宜。但即便向公司請了三個月的假,還是無法好好收拾情緒。於是,Katie 便計畫一場「釋放悲傷」的大哭活動,邀請與丈夫友好的同事與朋友們一起參加。
活動結束後,Katie 表示,當時的上司誇獎她的工作能力比以前進步了,因為她知道釋放情緒後,自己必須更加堅強才能好好走下去。
2.為了工作哭泣並不可恥,重要的是知道「為什麼」哭泣。
Sanchez-Burks 教授認為「哭泣是一種強大的訊息」。他很少哭泣,但如果他真的流淚了,大多都是因為憤怒的情緒。他曾經在事務會議上哭泣,與其裝作無所謂。Sanchez-Burks 當下選擇中斷會議,並向大家表示「現在我必須停止會議,因為我發現一件很不好的事情,等我解決後,會再向大家說明情況。」Sanchez-Burks 這麼做的原因,並非想掩蓋自己的情緒,而是去思考、嘗試解決讓自己哭泣的問題。
臉書的營運長 Sheryl Sandberg 也公開表示過,自己曾經在工作夥伴面前哭泣。那時候他與臉書合夥的廣告商正在開會,但因為還無法走出丈夫因癌症過世的哀傷,在結束會議後突然淚崩。但沒有人因為 Sheryl Sandberg 失態而質疑她的能力,並設身處地的同情她「為什麼」會哭泣,給與她安慰與鼓勵。
Sheryl在自己的著作《挺身而進》(Lean In)中,表示「情緒是生存機制之一,與其責罵自己的脆弱,我們不如嘗試去接受。如果有人或是某個情況讓你難過時,正視問題才是最重要的。同時,也讓大家知道目前狀況,這不是用脆弱博取同情,而是更人性的處理方式。」
在過去「職場不相信眼淚」被奉為生存圭臬之一,但隨著社會的變遷,職場開始重視「感性價值」,流淚被視為一種對工作的「在意」,而不是「懦弱」。正如今年 (2017) 10 月 30 日,台北市長柯文哲在出席世大運紀錄片的首映會時,影片看到一半,就有感而發的哭了出來。而在場的行政院長賴清德在事後也表示對柯文哲的高度讚賞。他說,因為世大運,柯文哲真的相當辛苦。
所以千萬別覺得哭是件壞事,哭本身沒有對錯之分。所以就算是在職場上,完美堅強只會塑造機器人的形象,偶爾脆弱,反而更貼近人群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