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向標竿直跑三部曲

新年伊始,大家總有不少目標,卻為何我們訂定的新目標卻總難實踐?美國史丹佛大學行銷學教授黃思綺博士指出,透過採用「動態目標」,先將目標分成幾個小目標以「積少成多」,再於後期將焦點回到大目標上,一鼓作氣,衝向終點。

「Smart 5 原則」:訂定明確目標

一般人無法達成設定的目標,通常是因為目標不夠明確、欠缺執行計劃,或者目標只是為了別人訂定而缺乏執行動機。因此紐約時報提供了「明確」 (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達成」(Achievable)、「有相關」(Relevant)、「有期限」(Time-Round) 五個設立正確目標的方法,稱為「Smart 5 原則」,來協助提高目標達成率。

除了大目標之外,中間還需要分別訂定小目標。目的是為了讓目標顯得没有那麼困難,否則「萬事起頭難」,恐怕連起步的動力都没有。而許多人容易在目標執行的最後階段因為撐不下去而放棄,黃博士指出,這是由於動機鬆懈的緣故。

「動態目標」:讓自己毋忘初心

一開始執行目標時的動機最強烈,執行的效果也最好。但隨著目標離我們越來越近,達成目標的不確定感消失,動機也會逐漸鬆懈。例如:每天跑步15分鐘並持續一個月,當變得習以為常後,就容易偷懶一天,給自己理由拖延到隔天再一起跑30分鐘,結果打亂了原本的規劃進度。當動機逐漸鬆懈,人們還會猶豫是否值得繼續追求目標,並且懷疑達成目標的價值。因此,為了避免這種情形,必須調整目標的結構:前面先設下階段性的小目標(如:每天跑15分鐘),到了衝刺的最後階段,反而要著眼於大的整體目標,並甚至嘗試是否能超越目標(例如:從每天跑15分鐘,改成跑到跑不下去為止)。這,就是「動態目標」。

叫朋友一起加入有助於達成目標

除了「動態目標」有助於貫徹執行外,許多人也會將新目標公布在社交媒體上,希望獲得好友的鼓勵加持,讓決心更堅定。如果能號召大家一起參加,更可以發揮「相互提攜」的效果,讓目標執行更有動力。但專家指出,一開始與我們同甘共苦,齊向目標邁進的夥伴,常會在後面階段逐漸消聲匿跡,不再給我們訊息,這是因為夥伴關係改變的緣故。

例如研究人員觀察一群參加減重課程的學員,一開始每人對於達成目標的不確定性高,因此需要大家分享上課心得及減重秘訣,彼此相互扶持,是處於親密的夥伴關係。但到了課程後段,每人達成目標的確定性提高了,不再需要同伴的幫忙,有將近80%的學員不想主動提供資訊給他人。而且此時會想要比同伴的成績好,夥伴關係會變成競爭關係,「朋友」變成「對手」。

這種由互利共生的「朋友」關係,變成互別苗頭的「對手」關係,並不利於營利事業舉辦活動,或是非營利事業舉辦戒煙班或戒酒班的成果。因為這些活動需要參與者全程熱心參與,彼此協助,才能達到活動的效果。

解決方法,就是避免將相同動機的人放在一起,增加互利共生的關係,減少彼此後期產生的競爭心態。例如有一項7天健走10萬步活動,主辦單位調查每人參加的原因,分別是為了「健康」、「表現」,或是「交朋友」等。然後為每人指定一位夥伴編成一組,並告知與同伴參加的理由是相同或是不同。結果發現,與同伴有相似參與動機的人,會覺得較有把握而在後期彼此減少連絡。與同伴有不同參加理由的人,因為不確定夥伴能否願意互相支持,反而會一直熱衷與夥伴交流資訊。這個例子發現:當人們對達成目標有不確定感時,會想與他人保持友善關係,並想持續獲得有用的資訊。

英國有一位關注幸福、健康的專欄作家Catherine Gray,曾著有《The Unexpected Joy of Being Sober: Discovering a happy, healthy, wealthy alcohol-free life》一書。她曾經歷酗酒歲月,靠訂定目標並具體實踐後擺脫困境。她說要養成好習慣需要66天,所以用3個月來培養習慣並達成目標會比較合理。而專為達成目標而設計的「Self Journal 筆記本」,則讓使用者專注在3個月要完成的目標上,因此使用期限也是3個月。所以下次新年的新希望,可訂定「動態目標」,並買本「Self Journal」筆記本,以3個月為期限,再找來朋友參與,則相信一定能具體實踐,不會再讓你失望。

標記:

New Articles
WEBSITE BANNER SMALL.jpe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