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為甚麼社交平台的高層從不用自家產品?

根據Facebook發表數據,一般人每天都會花費 50 分鐘在社交平台上,甚至fb創辦人朱克伯格,其個人專頁更有一群為數十二人的全職管理員,負責為他撰寫貼文及圖片管理。但事實上,fb其他高層卻極少使用自己公司的產品?

Like會令人「上癮」 甚至智商下降?

Facebook 首任總裁 Sean Parker曾指出,fb打從一開始就活用了「正面回饋循環」的經營手段,透過「Like」造成用家心理上對「認同」形成一種渴求,從而讓使用者對fb「上癮」。另一方面,發明「按讚」機制的 Justin Rosenstein更坦言,為了確保自己不會「上癮」,他更在他的電腦上安裝了軟體來「阻止」社交平台,同時也限制他使用 Facebook 的時間。Rosenstein 會這樣做,因為他很清楚矽谷的「注意力經濟」;一種為了讓廣告效應最大化而形成的商業模式。

其實,這個現象的形成,主要是用家對於社交網站「念念不忘」,閒來就要取出手機看看最新動態。有研究顯示,這樣會導致使用者無法專注工作,如長期維持這種狀況,更有可能會導致智商下降。

用家「情緒」表達也是一種商業計算

Fb中有不少「情緒」表達,其實無論是比「讚」抑或「嬲嬲」,背後其實也涉及一套商業利益計算。《Hooked: How to Build Habit-Forming Products》(上癮:如何打造讓你養成習慣的產品)作者Nir Eyal就指出,因為現代人大部分都會透過社交平台作為接收資訊的主要渠道,甚至每隔幾分鐘就要看一下 Facebook、YouTube,因此不少公司都會透過不同技巧,讓使用它們的產品變成使用者的自然反應,包括使用不同的「獎勵」來創造「渴望」(例如:Facebook 的「讚」) ,或是利用負面情緒(例如:無聊、孤獨、沮喪、困惑)充當「觸發器」,讓我們在無意識下,採取行動(例如:看 YouTube 中歡樂的影片)來平息這些情緒。

Google 前員工 Tristan Harris更認為,「憤怒」也是一個很好利用的情緒,因為在憤怒的時候,用家都希望將這些憤怒讓更多人知道。假如社交媒體有兩則不同的新聞,一則讓人「憤怒」,另一則讓人「平靜」,它們就會選擇給大家看「憤怒」的新聞,因為這會更符合上述平台的利益。

科技公司老闆少用自己產品?

事實上,科技公司的創辦人與員工都很了解這個問題,甚至公開呼籲大家要對這些新科技保持戒心。其中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已故蘋果創辦人Steve Jobs。在 iPad 面市幾個月後,Steve Jobs被紐約時報的記者問到他的小孩是否都迷上了 iPad,他卻回答記者,自己的孩子都還沒有用過 iPad,他甚至會限制小孩在家能夠使用甚麼科技產品。

至於Apple往後的接班人 Tim Cook 在今年(2018)在英國 Harlow College 演講時,也透露他不讓他的外甥使用社群網站。除此之外,Cook 甚至認為學校也應該避免科技成為教育課程最主要的焦點。就算是著重於科技運用的課程,例如平面設計,科技也應該是輔助而已。

標記:

New Articles
WEBSITE BANNER SMALL.jpe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