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Amazon 創新物流體驗

  • 作家相片: Kevin Chan
    Kevin Chan
  • 2018年8月2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上網購物過程方便,但有時為了簽收貨品而需在家等候物流,往往讓人覺得沮喪。如因無人簽收導致所買的物品被退貨,則會影響買方對賣家及購物網站的滿意度。而為了改善這些不方便現象,Amazon 便不斷改進物流作業,包括挑戰消費者信任感,當他們不在家時,直接送貨到屋內或車內。讓我們來看看它領先業界的創新配送作法。

智慧鎖櫃收貨系統

基本上,Amazon 將貨物分為「需要簽收」及「不需簽收」兩種。不需簽收的物品會被放在消費者家門口,但貨物會有遺失的風險。若是需簽收商品,第一次投遞不成功送貨員會留下通知單。後來 Amazon 在連鎖超市、便利商店、加油站、購物中心、機場、車站、銀行及無管理員的住宅大樓裡裝設了許多鎖櫃 (Amazon Lockers),讓消費者也可以在這些地點取貨。

至於設在住宅大樓裡的鎖櫃則稱為「Hub by Amazon」,大多是房東向Amazon申請後提供給房客使用。主要使用者只限於住戶,不含外人。而包裹則可涵蓋各個來源,不限是在 Amazon 上購買的物品。

此外,Amazon 還有用無人機將貨物空投至住家院子的「Prime Air」服務,也是解決「沒人在家收貨」的方法之一。但這項業務必須在天氣晴朗無風時才能執行,且須符合各國的飛航法規。因此 Amazon 的無人機在美國仍受許多限制,目前是以法規較有彈性的英國為主。

Amazon Key保障家中安全

2017 年 Amazon 推出消費者不在家,物流也能開門將貨物放在屋內的「Amazon Key」服務。但消費者須先購買價值 219.99 美元配備,含雲端攝影機(Cloud Cam)、智慧鎖 (Smart Locks),由 Amazon 提供免費安裝,然後下載 Amazon Key App。

當貨物運抵家門外時,送貨員會先以手機 App 掃描包裝上條碼,將訊息上傳Amazon Cloud。確認貨物位於正確地址後,Cloud 即啓動室內攝影機,連結智慧鎖及買方手機讓買方監看,並回傳開門許可至送貨員手機 App。送貨員點選之後門就會打開。送貨員將物品放置屋內後離開,再用 App 確認送貨完成後,門即會再鎖上。若消費者不在也想請人入內清掃家裡,或找人牽寵物外出大小便,亦可利用Amazon Key 的開關門及監看服務。

然而, Amazon 送貨至屋內並不是首創,零售業龍頭 Walmart 比 Amazon 更早兩個月即與矽谷智慧鎖新創公司「August Home」合作,幫客戶把在 Walmart 採買的雜貨送進家裡的冰箱。

與車商合作 直接送貨到後車廂

2018 年 Amazon 進一步的加強它的物流能力,透過與富豪汽車 (Volvo) 及通用汽車 (GM) 合作推出「把貨送到車上」的服務,適用車款為 2015 年後出廠的車輛。這些車配備有 GPS 定位,衛星導航,及遠端開關車門鎖功能,可與「Amazon key」做完整配合。

首先消費者要在 Amazon key App 留下車牌號碼及車輛外觀資料,並將車輛停放在開放空間,因為送貨員無法打開封閉式車庫門。也不能停在衛星訊號無法到達的地下,否則 Amazon 會無法靠衛星定位找到車子。

當送貨員用 GPS 定位、車牌及車輛外觀資料確認找到正確的車後,即用手機App 掃描包裹條碼,將訊息上傳 Amazon 雲端,再連線車商雲端,由車商雲端發出加密的開鎖指令至送貨員手機。送貨員收到指令後即能打開後車箱,放好包裹,關上後車箱及確認無誤後,才會接到下一個任務並離開。

成立自家物流 提供更貼身物流服務

目前「Amazon Key」送貨到車上及府上的服務也以尊榮會員為限,而這些服務都由「Amazon Logistics」提供。目前它們會將貨物運送至西雅圖、達拉斯、芝加哥、聖地牙哥等全美 37 個主要城市。

此外,會員也享有 1 億種商品免運費的優惠,雖然這讓 Amazon 2017 年負擔了 217 億美元的運費支出(是2015的一倍),但 Amazon 也因此得到了百億美元年費收入(每人每年原為99美元,2018年5月提高為119美元)。

2018 年 4 月市調機構 HarrisX 做了一項企業好感度訪查,結果有高達 68% 的受訪者認為 Amazon 的產品及服務都很好,勝過微軟 (61%)、Google (60%)、Apple (53%)、YouTube (43%) 及 FB (37%)。而由商業社交網站 Linkedln 根據其 5.4 億個會員對企業的關注度所做的統計,也發現 Amazon 各項領先業界的創新專案,能帶給員工非常大的成就感,因此是 2018 年最具吸引力的企業。

Comments


New Articles
WEBSITE BANNER SMALL.jpeg

© 2025 BizHK創業人誌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