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總是容易game over的原因
- Kevin Chan
- 2020年7月13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兄弟式合夥 仇人般散夥
華人企業最常見的聚散模式—公司創辦之初,合夥者以感情和義氣去處理相互關係,制度和股權或者沒有確定,或者有而模糊。企業做大後,制度變得重要,利益開始惹眼,於是「排座次、分金銀、論榮辱」,結果就是各有各做,流雲四散。
盲目崇拜社會關係
關係推動生產力,因此社會關係的建立和運用是商人必要的能力;但關係不等於生產力,把社會關係當成解決企業發展所有問題的靈丹妙藥,則只會將公司營運本末倒置,大患遲早降臨。
知人而不自知
看人頭頭是道,看己昏頭昏腦。從來沒有看清自己在行業中領先的關鍵因素,一段成功史,滿腦糊塗賬。也因此,從來沒有清晰的戰略規劃:堅持什麼,改進什麼;如何創新,如何固守。
習慣性信用缺失
說話不算數、合同不算數、承諾不算數,這幾乎是中國商人部落最常見的景觀。對內,規則計畫變幻無窮,今天立,明天改,後天再改,手下無所適從;對外,合同承諾一張廢紙,視情況塗抹、打折甚至撕毀,合作者有去無回。
匪文化心態
在中國,民營企業老闆如山寨大王,碰壁拐彎,見縫就鑽。也許,食到氣流的確搵到快錢,但easy money的背後就是少了一份使命精神;既沒有經濟上的長遠目標,也沒有文化上的成熟主張。
階級鬥爭企業化
企業內部可以搞平衡,但不可以搞鬥爭。「文革」的教訓是,「挑起群眾鬥群眾」最後所失去的,是企業的效率和凝聚力。事實上,企業總是由各個系統各個部門組成,它們彼此之間需要有一種動態的平衡。但老闆過分看重平衡,在獎懲政策、人員提升、部門許可權、業績考核等方面一味強調「一碗水端平」,最後優者不獎、錯者不罰,所有部門都吃大鍋飯,企業所要的平衡反而蕩然無存。
太過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不是壞事,但若將其擴大化,就會給個人和企業帶來無盡的煩惱與麻煩。完美主義的老闆總想達成最高的目標。他們對下屬"高標準,嚴要求",因為求之深,所以責之切,總是有太高的眼光、太多的挑剔、太多的責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