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demand熱 席捲全球
自Uber問世後,許多打著「Uber模式」名號的服務應運而生。不論是叫車、餐飲快送或快遞,你只需要在手機上輕點幾下,馬上就有人為你代勞。這類服務為何興起?如何改變我們的食衣住行? 以前,有僱人就可以乜都唔駛做, 但今天,你不需要家僕,只需要手指一滑、輕輕點開App,Instacart、Handy、Munchery和Uber這些「隨選服務」(on-demand services)就會幫你完成許多事情。差別只在於,這些人力並不專屬於你,也不專屬於某間公司。他們也許是隔壁鄰居、同一棟大樓的上班族,利用正職工作以外的時間賺取第二份、第三份薪水,並且帶給你方便貼心的服務。《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指出:「現在一個住在舊金山的年輕工程師,已經能享受貴族般的生活。」
Uber率先帶頭 「隨選」(on-demand)不是新玩意,從1990年代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軟體即服務)逐漸興起,再到2007年Netflix開始提供影音隨選串流服務,「要多少、買多少」的概念早就以各種方式體現在科技領域中。 隨著智慧手機普及、地圖導航和支付軟體的進化、年輕人對於工作的觀念改變,再加上全球金融危機,讓人們在現實壓力下尋找額外收入等背景之下,「隨選經濟」(on-demand economy)熱潮終於在Uber問世後爆發。 2009年,Travis Kalanick從自己叫不到計程車的經驗中得到靈感,推出叫車軟體Uber,成功連結了乘客和兼差司機。需要搭車時,你只要打開App,車子就會在幾分鐘內出現。而司機的正職很可能是業務、PM或廣告企劃,利用工作之餘賺外快。Uber不擁有任何車輛和司機,但5年多來已經拓展到全球300多個城市,成為力量最令人驚畏的車行。Travis甚至說:「假如我們能在5分鐘內為你派車,就能在5分鐘內為你辦到任何事。」 目前,Uber公司估值已高達500億美元,位居全球私有公司之冠。看準這股趨勢,許多創業者也紛紛推出「Uber模式」的隨選服務。從同類型的叫車,再到餐飲和生鮮雜貨快送、家務代勞、快遞、停車,甚至是到府剪髮、美甲和醫用大麻快遞等應有盡有。這把火還一路燒到中國,成為中國目前最紅的創業領域之一。其中,由滴滴打車及快的打車合併而成的「滴滴快的」是最具代表性的公司,合併後估值達150億美元,亞洲排名僅次於冠軍小米。 變形、延伸服務跟著來 由Uber點燃的第一波熱火還燒得正旺,不少有趣的變形和延伸服務已如雨後春筍般誕生。今年才剛問世的Magic和GoButler,都是主打「一站式」的隨選服務。 使用者不必像之前一樣,依不同需求打開特定功能App,只要發送一封訊息過去,例如「我想點一份鮪魚三明治和冰紅茶」或是「我明天要飛去紐約,幫我找最便宜的機票」,就會有人幫你完成心願。 另外,由於目前隨選經濟的工作者多半以素人為主,條件或背景審核顯得特別重要,因此相關服務也應運而生。比方說Zendrive就是利用智慧手機上的感測器來監測並分析駕駛的行為,被視為是Uber、Lyft等叫車服務的輔助工具。 Checkr則是幫助公司更有效率地審核工作者的背景,包括是否有性侵歷史、犯罪紀錄以及駕駛紀錄調查,提前篩選不適任工作者,對公司和使用者來說都更有保障。 隨選服務不僅整合閒散人力資源,更打開人們對於職業的想像。隨著這股風潮持續擴大,不久後的未來,也許勞力將不再屬於任何企業或組織,而是成為一個個自主的個體,擁有更多時間與精神上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