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攝影發燒友棄高薪 創攝影技術平台
星爺講過:「人,沒有夢想,就同鹹魚無分別。」夢想,從來是搭建創業夢的橋樑。也許有人會覺得,創業就好像是一串夢,夢醒了一切亦空,但其實最重要的是,為了夢想你可以去到幾盡。吳育輝(Brian),本身是香港最大論壇網站的高層員工之一,但為了一個攝影夢,卻毅然離開工作了逾十年的工作崗位,全身投入由自己成立的攝影技術平台-膠攝現場Plastic Photo。「十年,無疑讓我在工作上進入了comfort zone,但同時我也問自己,人生到底有幾多個十年?加上自己本身很喜歡攝影,個人相信,攝影就是一個情感的表達,所以我決心全程投入平台的業務,希望推廣更多攝影知識及文化。」

膠攝現場Plastic Photo共同創辦人吳育輝
記者出身的Brain,當年看準網絡發展機遇,於是從傳統媒體轉身到討論區網站展開新事業路,十多年來在事業上取得不俗發展,今天卻為何有創業念頭?「『膠攝現場』是我在舊公司負責拓展的一個項目,只是後來因為某些原因而擱置,儘管如此,但其實這個平台在短短數月已在累積一定數目粉絲,足見這個項目還是具有一定市場潛力。當然還有一些個人因素考慮,就是自己十分喜歡攝影,所以當時我在工餘時還會每天抽時間拍片管理這個平台,直到半年前,我才決定全職發展。至於為甚麼有創業念頭?其實自己在舊公司發展多年,早已不知不覺已進入了一個舒適圈。儘管可以一切照舊,但自己也想過,畢竟已快到不惑之年,留在舒適圈太久反而更危險。所以對我而言,創業除了是夢想,其實更是一種迫切的需要。」
利基市場更聚焦 有利品牌推廣
近年,不少記者都會選擇以網媒平台作為創業項目,Brain坦言除了是活用自己人脈資源,更重要的是看到市場痛點。「事實上,不少朋友也問過我,為甚麼會專注於攝影單一項目。誠然,如果介紹電子相關產品,可能受眾更廣,但與此同時,這是一個競爭異常激烈的紅海市場,加上相同類型的媒體競爭已構成了一種速食文化,以我們目前資源而言,這個營運方向未必可以發揮經濟最大效益;因此,我們決定只專注於攝影這個範圍。」
馬雲曾經說過:「專心做好一項業務,比分心做多種不同業務更易成功。」Brian亦指出,專攻攝影的平台經營方式雖屬niche market,但好處卻是更能有效鎖定目標客戶群。「簡單而言,『攝影』就是我們的主要業務方向,我們的定位是全方位攝影生態圈平台,意即我們除會提供攝影產品資訊外,也會介紹不同攝影相關周邊產品、攝影技術,甚至攝影文化。由於我們只集中於『攝影』這個範疇,對於業務夥伴或廣告客戶而言,相信更能發揮協同效應。例如早前自己就獲一位攝影周邊產品客戶告知,同一個campaign放於我們平台上,原來可以錄得更高銷售數字呢!相信這是由於我們的受眾全是一班hardcore攝影發燒友,平台效應有助更聚焦一班目標客戶。」透過利基市場的定位策略,Brian公司目前也獲得不少廠商、周邊品牌的支持。「儘管我們尚是處於投資發展期,但慶幸的是,目前獲得不少廣告推廣及業務合作機會,希望透過我們niche market的優勢,從核心用家開始,將攝影文化進一步推廣至更廣闊層面。」

對於創業,Brian坦言自己心中對「攝影」仍保存有一團火,希望透過平台為各讀者提供攝影資訊的同時,更致力推廣攝影文化,因為他相信,每張照片的背後都有著一個故事,攝影也是促進人與人彼此聯繫的橋樑。
改變記者行業生態
現在,Brian的平台運作是以Youtube及facebook為主,他表示自己有一個願景,就是希望為記者行業探索一個新生態。「自己做了多年記者,從低開始一步步走上去,見證了傳統媒體的興衰。近幾年,記者經常被說是夕陽行業,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在這個自媒體年代,大眾對媒體生態的期望也有所不同。例如早幾年大眾認為傳統媒體充斥廣告,逐漸失去了公信力,所以偏向youtuber、KOL等網絡新媒體;惟近年開始,大眾又再次傾向尋求有深度的內容。個人認為,這是一種市場循環,同時亦說明市場對專業資訊仍有的一種渴求。所以,我認為媒體從業員工作生態亦應該有所轉變,以自己為例,我們經營的youtube頻道就是同時揉合記者與influencer的角度,在專業與娛樂之間取得平衡,畢竟這個年代讀者對『貼地』形象最受落。」
展望未來,他希望公司可以開拓更多不同主題的平台。「儘管不少人都覺得經營媒體平台最重要內容夠多元化,但個人仍偏向喜歡單一項目主題的平台,在於營運角度,前者無疑短期內能夠吸納各種業務機會,但長遠而言,內容種類太多元化反而讓自己定位不清晰,反之單一主題平台更能針能鎖定目標消費群。」

Brian經營的公司Youtube頻道目前已突破百萬總點撃率,能夠每月為公司提供一定收入。據他表示,經營Youtube最緊要夠勤力,目前自己是每日發放一片,至於影片長度,則每條片約十多至二十多分鐘不等,由於受眾主要為核心攝影發燒友,這樣的長度反而更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