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領導的「聆聽力」
三國時代,袁紹準備與曹操開戰進攻官渡,其手下謀士田豐衡量優劣提出反對意見,袁紹非但不聽,還在出戰前將田豐關進了大牢。結果證明田豐的意見沒錯,可戰敗的袁紹並未悔悟,自覺臉上無光的他派遣使者先歸,把田豐殺了。
魏征和田豐都對工作認真負責,向領導提出建議,但李世民和袁紹的反應卻大相徑庭。李世民「聽力」很強,立即採納不同意見,此後還頗有感觸地把魏征比喻成一面鏡子,說通過「照鏡子」可以防止犯錯誤。而袁紹的「聽力」則差得很,不但不接受正確意見,甚至因無顏面對而將錯就錯、錯上加錯。巧合的是,二人聽力一強一弱,結果也一成一敗,李世民創下了名垂青史的「貞觀之治」,而袁紹則在官渡之戰後每況愈下。
無論古時還是今日,做人需有「聽力」,當領導更得如此。「聽力」就是聽取他人、下屬或群眾意見的能力。一個人的眼光難免狹隘,思維難免局限,角度難免單一,尤其是進行關乎多數人利益的決策時,聽聽不同的意見和建議,就能轉換角度、拓寬視野,集思廣益、提升高度。這不僅有利個人成長,還有助工作開展,更有益於服務大眾。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