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望眼前,永找不到答案
一天晚上,一個醉漢在路燈下不停地轉來轉去, 警察就問他在找什麼。 醉漢說, 我的鑰匙丟了。 於是, 警察幫他一起找, 結果路燈周圍找了幾遍都沒找到。
於是警察就問, 你確信你的鑰匙是丟到這兒嗎?醉漢說,不確信啊, 我壓根就不知道我的鑰匙丟到哪兒。 警察怒從心中來, 問, 那你到這裡來找什麼?醉漢振振有辭:因為只有這裡有光線啊!
這個故事很簡單, 看完這個故事, 有人可能會感歎醉漢的“幼稚”、“可笑”。 但不好笑的是, “烏鴉笑豬黑, 自己不覺得”。
這個故事也揭示了一個事實:在面臨複雜問題時, 我們的思維方式也常同這個醉漢所差無幾, 同樣也是先在自己熟悉的範圍和領域內尋找答案, 哪怕這個答案和自己的領域“相隔萬里”!
還有人甚至認為, 醉漢找鑰匙的行為, 恰恰就是科學研究所遵循的哲學觀。
前人的研究成果, 恰是是後人研究的基石,也即這則故事中的“路燈”。到路燈下找鑰匙,雖看來有些荒唐,但也是“無奈之下”的明智之舉。
沃頓商學院著名教授從另外一個角度解讀這個故事:在這裡,浩瀚的黑夜就是如同全數據,“鑰匙”就好比是大數據分析中我們要找到的價值目標。
他認為,“路燈”就好比我們要達到這個目標的測量“標尺”,如果這個標尺的導向有問題,順著這個標尺導引,想要找到心儀的“鑰匙”,是非常困難的。在我們癡迷于某項自己熟悉的特定測量標尺之前,一定要提前審視一下。這個測量標尺是否適合幫助我們找到那把“鑰匙”,如果不能,趕快換一盞“街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