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的挑戰
「Google 一下」已經成為我們每天都會做的事。不管要找地址、餐廳、新聞或一個詞彙的解釋,我們都習慣了「Google 大神」的協助。但科技的進步,需求的轉變,稱霸搜尋界的大神,也面對嚴峻的考驗。本文將討論 Google 在搜尋領域上的挑戰。
市場需要權威資訊
在網路剛開始普及時,人們在網上提供資訊的門檻很高,一般人需要懂得程式語言(HTML, JavaScript)、架設主機、申請網域等耗時又耗錢的事才能在網路上抒發己見。那時資訊來源大都由既有的提供者(例如:報社、雜誌社、書商)將既有的資訊,放到網路上。因此,資訊雖然不多,可是,大部份都是由專家們提供的。
今天,因為各種資訊平台及社交媒體的崛起,在網上發表意見變得更容易。導致我們在網上搜尋任何資訊,都會看到很多正反兩面的訊息,而我們根本無法判斷什麼是可信的。今年四月在中國大陸發生的「魏則西事件」,正是由於當事人無法判斷網路上資訊的真偽而導致。
為了加強資訊的可信度,Google 地圖採用了店家評分,讓使用者可以針對地圖上的店家發表他們的看法。這樣,其他的使用者就可以參考大家的意見,以決定是否要光顧某個店家。
另外,Google 也和一些專業機構合作,例如,採用哈佛醫學院及 Mayo Clinic 提供的資訊,為醫療相關的搜尋提供更權威的答案。但是,Google 如何在各領域都提供類似的服務,將會是一個需要克服的難題。
更詳盡的搜尋結果
自 1998 年 Google 成立開始,資訊搜尋的方式一直沒有太大的改變;但這樣的方式已經無法滿足使用者的需要。因此,Google、Microsoft、IBM、Apple 等公司,都積極的投入 Knowledge Graph 的研究,試圖以新的方式呈現搜尋結果,為使用者有效的整合資訊。
Knowledge Graph,正如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將相關的知識連結成為一張圖表。Google 認為,每一個資訊,都是一個節點;而各資訊的關聯,就是連結兩個節點的邊。因此,為了有效的回答使用者日漸複雜的搜尋,Google 將有關係的資訊串聯成圖表,讓使用者可以輕易的找到他想要的答案。當我們搜尋「Google」時,我們得到的是完全不一樣的圖表。這張「Google 圖表」中有公司名稱、標誌、網站、簡介、執行長、創始人、分公司等資訊。
Google 嘗試根據使用者搜尋關鍵字,判斷使用者的目的(例如:找尋旅遊景點、找尋某公司資訊),然後提供相關的 Knowledge Graph。但是,正如提供權威資訊一樣, Google 是否能夠在各領域都提供 Knowledge Graph 的服務?而提供的資訊,又是否有辦法滿足使用者們不同的需求?這是 Google 面對的另一挑戰。
確保用家獲得所需資訊
Bill Gates 在 1996 年就提出「Content is King」,但是,這幾年來看到真正賺大錢的卻是技術與平台(例如:Google 與 Facebook)而不是一般的資訊提供者(Yahoo 與 CNET)。因此,Google一直都只是「為他人的資訊提供搜尋服務」。
其實,Google 在 Google Map 上已經主動提供很多的資訊,但是,Google 是否願意偏離他的本業(搜尋),在提供資訊上投入更多資源,以確保使用者能夠得到更好的服務呢?
Google 一貫的做法都是偏向提供使用者工具與平台。Google 在 2003 與 2006 年收購 Blogger.com 與 Youtube 正是為了協助使用者在網上提供資訊。Google 最近也收購了 Anvato;一家以影片編程、編輯與出版傳送為主要業務的公司。這表示 Google 目前依然希望以整合既有資訊為主,而不是注重在提供資訊。
但是,Google 是否能夠持續的依賴別人的資訊來提供服務呢?沒有自己的資訊是否會讓 Google 的競爭者,特別是擁有龐大資訊的 Facebook 有機可趁?這也是 Google需要考慮的一個重點。
智能裝置改變搜尋方式
智能裝置的興起, 使Google 需要思考如何在小尺寸的裝置上執行搜尋。Google 積極開發 Google Voice Search 正是了解到在智能裝置上,語音是更便利的輸入方法。但是,Google 還需要尋找更適的方式呈現搜尋結果,讓穿戴裝置的使用者,也能夠使用 Google 搜尋。
另外,研究也發現,智能裝置的使用者大約 90% 的時間是花在 App 上,而且,Facebook 與其他社交及通信 App 使用率更高達 21% 。只要這些 App 能夠提供類似的搜尋服務,便能夠吸引使用者離開 Google。 如何留著智能裝置的使用者,將是Google 急需解決的問題。
Google的收入來源
比起其他的競爭對手, Google 在收入方面是相對的弱勢。Apple 的主要收入是賣產品,因此,Siri(語音助理)只要能吸引更多的人來購買 iPhone 就達到目的了。Amazon 的主要收入是零售,Alexa(語音助理)和 Echo (智慧家電)的搜尋功能也只是為了提升使用者購物的方便性。
但 Google 接近 90% 的收入都是來自廣告。在這個後 PC 時代,當智能裝置的廣告轉換率不如預期時,Google 是否應該要轉型,改變主要收入的來源?還是投入更多的研發,讓廣告也能夠在程序在不同類型的裝置上(例如:Apple Watch)?
未來的搜尋服務
Google 成功的擊敗了 Yahoo、MSN、AOL等公司,稱霸了搜尋市場十幾年。但是Apple 、Facebook、亞馬遜、Bing、IBM Watson 等都積極的想要在這個市場上挑戰Google。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更懂得資料整合、更了解使用者習慣、擁有最多資料的人才能贏得這場比賽,成為下一個搜尋一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