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色列導航App看創新
Waze Mobile是一間來自以色列的公司,旗下產品Waze導航服務先後被Facebook、Apple、Google看中。在2013年2月11號,Google宣布以10.3億美金收購Waze,創下以色列公司有史以來被收購的最高金額。一個導航app為何能讓Google耗資鉅額收購?
在導航界脫穎而出
2007年Waze在以色列創立,與其他導航最大的不同在,它是透過收集用戶提供的資訊,來更精確地提供道路實況。根據Waze的統計,有1/3的使用者願意提供路上遇到的狀況。正如Waze執行長說的:「如果做一件事情,可以輕易地幫到別人,人們會很樂意如此。」靠著「群眾外包」的特色,2016年Waze擁有約6,500萬的用戶,在法國巴黎(一天約有93,000的活躍用戶)與英國倫敦(一天約有22,000的活躍用戶)尤其受歡迎。
Waze在發展策略上,也與一般公司不同,當大家都追求快速成長,Waze選擇先將問題解決才繼續擴張。在2010年Waze剛收到2,500萬的募集資金,它的投資者都要求招募新員工、擴展市場,但Waze當時的執行長Noam Bardin卻選擇先解決當前問題。當時Waze遭遇的困境是,在客戶使用90天後,只有8%的顧客會繼續使用。於是Waze透過顧客回饋,找出顧客不滿意的地方,如:地圖不夠準確、路徑設定太慢等問題。在6個月後,Waze推出了修正瑕疵後的版本,使顧客繼續使用率提升到30%。
事實上,Waze最特別的地方,莫過於他能透過使用者提供的資訊,彙整出更全面、及時的路況。除了一般導航都有的交通堵塞與測速照相提醒外,只要有夠多使用者提供資訊,Waze還能幫用戶彙整出,道路上哪裡有出現警察,哪條路有事故發生,哪裡在鋪路等更詳細的資訊。
Google收購Waze的三大原因
雖然Waze的功能的確很棒,但真的值得Google花10.3億美金來收購嗎?這裡提出Google願意以巨額收購Waze的三點原因。
全新型態的社交型導航
雖然Google本身就有Google Map的導航功能,但Google Map導航和Waze有許多不同。首先,Google導航偏向商業型導航,它提供額外服務,如:幫你彙整出附近有什麼餐廳、咖啡廳等。但Waze更像社交型導航,Waze能連結使用者的朋友,還能透過用戶上傳最新路況,來判斷更好的路徑。
再者,Waze和Google導航介面也相差不少,在Google導航上,介面除了顯示道路外,還會顯示藍色的河流湖泊、綠色的山與灰色的建築物等。而Waze的介面,則更像傳統的導航PAPAGO、Garmin,只顯示最單純的道路。
最後,在導引的路徑上,Google導航更傾向將使用者導引至主要道路上,反觀Waze則較容易將使用者帶入小路。Google透過收購Waze,讓原本產品Google Map能汲取Waze的優點,也能讓Google旗下的導航服務更多元。
避免和Google Map競爭
Howard Lindzon(加拿大的財務、科技分析師,同時也是一位投資金童)曾說:「Google收購Waze的行為,只是一種防衛性行為,但好的防衛性行為,可以贏得勝利。」而Google收購 Waze的策略,也避免了Google自家產品和Waze的競爭。
防止Apple和Facebook收購Waze
Apple於2012年11月19日發表的Apple Map導航,才剛上市,就不斷傳出帶錯路或者找不到目的地等問題。因此Apple便有意願收購Waze,希望透過Waze成功的導航經驗,來改善自家的導航產品。
而Facebook則看中Waze的使用者數據,透過收購Waze,Facebook能追蹤使用者現在在哪裡,能夠補足Facebook最後一塊拼圖(臉書已能掌握你「喜歡」什麼、你在做什麼)。而擁有了這些數據,Facebook便能使店家付出廣告費,如:支付500美金,在導航經過店家附近的路時,Waze介面便跳出推薦店家的字樣。
為了避免上述情況發生,Google決定搶在Facebook和Apple前面,用高額的收購金迅速完成收購。
儘管Waze在使用者數量上不如擁有1億用戶的Google Map導航,在導航知名度上可能不如老牌的GARMIN(全球市佔率最高,累積銷售1.2億台)。但不可否認的是,Waze在導航圈嘗試了沒有人做過的事,它是第一個讓使用者參與路況編輯的公司,而它的創新,也讓他成功被Google看中,成為名副其實的以色列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