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tarbucks都要用區塊鏈 傳統產業科技轉「營」實錄

近年,「人工智能」、「大數據」等詞彙不再是科技版專用,大家甚至經常在財經版見到,甚至愈來愈多公司都積極擁抱新科技,就以Starbucks為例,其「深度萃取」(Deep Brew)技術所泡的可不是咖啡,而是用區塊鍊建立地球兩端「人與人的連結」;其實在現實商業世界,傳統企業都是透過科技去轉型,甚至進行敗部復活,今次就大家分享幾間企業的轉型實錄,看看他們如何運用科技力量挖掘出潛力金脈。


Starbucks:以區塊鍊建立「人與人的連結」

今時今日,無論你是否咖啡愛好者,都一定聽過Starbucks這個品牌。然而,Starbucks最近常被形容「不是一家咖啡企業,而是一家數據公司」,因為他們現在建立了一組專門的數據科學家團隊,透過引進雲端、物聯網(IoT)、人工智能、區塊鍊等先進技術,從客戶,商店和咖啡機收集和處理各式資訊。

舉例說,Starbucks內部的人工智能平台「Deep Brew」會自動追蹤庫存、依據銷售狀況預測要補多少貨,自動向供應商下訂單;也會根據當地業務,彈性調度人力,滿足尖峰、離峰時段的服務需求。另外,Starbucks也在研究如何導入語音技術,讓機器理解店員與顧客的對話自動完成訂單。店員就可以專注看著顧客,不必一邊詢問需求、一邊在螢幕上手動輸入訂單。


另一方面,Starbucks也借助區塊鍊技術無法竄改的特性,為自家出產的咖啡豆加上溯源,標明咖啡豆來自哪個產區、出自哪位咖啡農之手;一來消費者可以知道手上的咖啡來自世界上哪個角落、二來咖啡農也能藉此建立產品信譽,把自己當成品牌經營,從店內體驗的單向消費擴展到數位人際間的雙向連結。


可口可樂:透過社交網站讓「經典汽水」強勢回歸

以前商界早已流行一句: 得媒體得天下;在Social media年代,經營品牌更加需要時刻掌握消費者在網絡上的討論,在「風向」產生變化時及時做出正確的回應。


可口可樂公司有專責部門負責社交媒體的把關,以圖片辨識找出帶有自家產品的照片、以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判斷貼文內容的描述、情緒,作為品牌的「輿情分析」。在如此海量的資料中,2011年可口可樂突然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他們1996年推出,後來卻因為高糖、高咖啡因的特點,在當時提倡健康飲食的風潮下導致銷量不佳,於2002年下架的汽水「Surge」突然出現很大的流量。

追查原因之後,可口可樂發現這一切都由一位26歲的粉絲Evan Carr帶頭發起。Evan在2011年聖誕節和家人團聚時,聊起小時候很喜歡喝的Surge汽水,於是他在fb創辦了一個粉絲專頁,想知道全世界是不是也有和他一樣懷念Surge汽水的人?沒想到,成千上萬Surge的粉絲蜂擁而來,其中有位Matt Winans更是自願拍攝許多照片和短片,另一位Sean Sheridan則是發揮了動員功力,徵招了許多志工舉辦實體活動。2013年1月他們募集了3,837美元在距離可口可樂總部一公里遠的地方放置廣告牌,要求「把Surge還給我們!」;再加上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終於引起可口可樂的注意,認真研究一下市場,覺得Surge或許有打入能量飲料市場的潛力,宣告Surge將「強勢回歸」,重新上市!


Pendleton & Son:活用Google與大數據敗部復活

Pendleton & Son是倫敦西北部一間的肉鋪,由於售賣的肉質優良,開幕20年多來生意一直都很穩定。直到2018年,由於同一條街上開了間連鎖超市,加上售價更便宜,因此大大影響了Pendleton & Son的生意,生意額亦大幅下滑。


創辦人Tom Pendleton很煩惱,他認為他賣的肉品質比超市好多了,但問題在於該如何傳達這個訊息、吸引顧客上門?看著老爸憂心忡忡,兒子Aaron做了些研究。說服老爸一起尋求科技顧問公司的協助,接受他們的建議在店裡的櫥窗裝了一些簡單的感應器,用來感測經過的人流,有效量化計算各種經營策略帶來的成效。接下來,Pendleton父子開始不定時更換櫥窗裡商品的擺設、思考各種促銷方案,同時用感測器記錄的數據計算這些變動能吸引多少路過的消費者停下腳步、甚至進到店裡。

後來,Aaron還用Google Trends找出當地入夜後哪些餐點可能最暢銷,進而最佳化菜單:用西班牙香腸取代原先菜單上的豬肉漢堡。同時,他們也想推出顧客的忠誠度計畫,藉由會員制度,可以分析客群組成、根據需求調整庫存;而促銷資訊也能擴展到電子郵件,打破時間限制。


如此一來,Pendleton & Son肉鋪用差異化經營擊敗了超市的價格優勢,也以夜晚的熟食生意擴大原來侷限於家庭、餐廳的客群,成功挽救原先岌岌可危的經營。




標記:

New Articles
WEBSITE BANNER SMALL.jpe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