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花旗一姐Jane Fraser的管理哲學

「The Citi Never Sleeps」是花旗銀行的口號,寓意是借用紐約市「The City That Never Sleeps」的諧音,惟近年該銀行的兩大競爭對手-高盛集團及摩根士丹利,前兩者近來市值屢創新高,而花旗卻是在走下坡,市值僅達其2006年全盛時的一半;更大的風險是,美國主管機關對花旗的風險管理也不滿意,認為他們沒有好好提升風險管理系統,將會危及到銀行的營運安全。面對這麼多問題,花旗集團原來的執行長Michael Corbat選擇在今年退休,由現年53歲的Jane Fraser接棒。

花旗銀行行政總裁Jane Fraser


來自英國的Jane Fraser,大學畢業後短暫任職於高盛集團,她在2004年加入花旗,曾經歷金融風暴,並參與了當時集團的組織再造。她在成為花旗集團的行政總裁後,面臨的首要任務,便是如何重振這家資產高達2.3兆美元的金融巨獸。她說答案很簡單,方法就是要「簡單」化這家銀行。然而,要簡化一家在全球舉足輕重的銀行其實並不簡單,前兩任行政總裁-Michael Corbat 及Vikram Pandit都曾想要幫銀行的業務瘦身,但成效不彰。現在Jane Fraser要接著做,但她想要換個方式做,不是找出誰做得不好,然後把他換掉收掉,而是挖出大家心中對花旗的期盼與願景,然後篩選出哪些項目可行。


銀行的內憂外患

在華爾街,花旗服務的是跨國性的大客戶,同時也是全美規模第二大的消費金融銀行。但它的消費金融業務不及美國銀行及摩根大通銀行,兩間競爭對手在全美城市布建數千據點,然後收取高額的服務費;反觀花旗只有不到700個分行,於是把未來寄望在網絡銀行業務,並且尋求Google的合作。


至於企業金融,花旗業務遍佈全球96個國家,客戶群包括各國政府及跨國公司,幫他們將資金匯往各處運轉,並且也是企業融資及投資業務的領導者。但隨著金融風暴後的法規趨嚴,這些業務的獲利是一年不如一年。


除了業務表現,集團更大的問題來自內部制度,現今的花旗集團,來自1998年以消費金融為主的花旗銀行,及以保險、投資及商業融資為主的旅行家集團(Travelers Group)合併而成。雖然集團內各個部門獨立運作,但各自為政代表缺乏橫向的協調溝通,行動起來拖泥帶水。外界更形容,這就像是在兩人三足的遊戲中,當參與者的速度步伐不一致時,結果便會是摔跤落後。


勝利不會一夕降臨

儘管一上任便面臨艱巨挑戰,Jane Fraser仍努力想保持穩定步伐。外界總將她想成是「神奇女俠」,冀望她帶領銀行立即脫胎換骨,但她卻認為,最終你可以贏得一切,但勝利不會一夕降臨。人總想要一步登天,因此給自己添加許多壓力。但最終的成績來自於過程中不斷的累積,因此重要的是,享受每一段過程中的努力,並且全力以赴。


Jane Fraser回憶起以前的行政總裁Vikram Pandit在位時,有一次找她聊她的生涯規劃,Jane Fraser慎重的在一張紙上畫出她的職位目標,以及說明她達到這些職位所具備的技能。一切都是這麼的專業,而且有企圖心,Jane Fraser期望獲得長官的認同。但Vikram Pandit卻將這張紙退了回去。他說「當你成功時,所想到的不應是那些你所擁有的足以勝任的技能,而是你在學習技能的過程中的經驗與收穫。」,這句話對Jane Fraser有如當頭棒喝,從此她做事的態度便不以「利」為出發點,不會對自己有利時才出手,不計較結果的得與失,重要的是享受過程中的風景與付出。




標記:

New Articles
WEBSITE BANNER SMALL.jpe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