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閉環主義者更容成為職場強者?


「閉環」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管理學中,由美國管理學家戴明博士(Dr. William Edwards Deming)提出的一個模型,所以又稱為「戴明環」。管理學上的閉環包括計畫、執行、檢查、行動;戴明博士提出的閉環是一個螺旋上升的知識增長模式,每一層都是一個獨立的迴圈。簡單來說,可以這樣理解:閉環,就是把一件事做完。

Facebook創始人Mark Elliot Zuckerberg在創業初期,在辦公室牆上貼了一條標語:完成比完美更重要。這是公司的行動準則,它激勵著每一位員工按時交付,快速行動。閉環也就是聽來重要,其實是不難實現的。現實果真如此嗎?實際情況並不是所想的這樣,一個職場人要想做到及時交付,並不容易,不是說這中間很難,而是裡面包含了很多綜合性因素:


事情本身週期長

做社群運營的人都深有體會,一個客戶從觀望狀態到付費狀態可能要經歷一周的時間,甚至更長的時間,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還要考慮不同用戶之間的溝通成本、作息習慣、消費水準等等。綜合各種因素而言,這個轉化付費的週期會越拉越長,回饋也未必能及時,行銷自然也就難以形成閉環。


個人能力難以形成閉環

我們不難發現,做小吃攤生意,比如燒烤攤老闆,他們大都比其他企業創業的老闆更容易成功。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而且這兩者中間藏著巨大的認知差。別看燒烤攤是一個小生意,老闆的文化水準沒有多高,但是小事情,大學問,這些需要從最開始的找場地、進原料、定菜單、選價格,到中間的服務、銷售,甚至最後的售後收銀等步驟,都可以形成一個閉環。


這樣看來,燒烤攤老闆具備閉環能力,並且能在實戰中就能把生意的整體邏輯順通,反觀企業老闆呢?他們都有著高學歷,但他們的工作大多是公司系統中的一個環節,一旦獨立創業,很難獨立形成閉環。


太過堅持完美主義

這是一種追求高品質的體現,高要求必然會帶來高成本,完美主義的一個弊端就是很容易阻礙閉環的完成,因為他們追求的「完美」其實往往建基於別人的評價。然而,人一旦活在別人的評價中,就很容易忽略對自己的考慮。


在動物世界裡,科學家發現,螞蟻搬家是這樣的:螞蟻出去找食物時,不管地形多麼複雜,距離多麼遙遠,它們總能找到一條最優路線。路徑越短,相同時間內螞蟻往返次數就越多,在路上留下的資訊素也就越多,蟻群就會慢慢聚集在這條路徑上。螞蟻不斷重複的這個過程,最終總能找到一條最優路徑,後來有人把這個歸納為「螞蟻演算法」。


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或是工作中,完成的每一個小閉環,就像螞蟻隨機選擇路線一樣,單個閉環或單條路徑可能非常簡單,多個閉環或者多條路徑的資訊聚集起來,可能會複雜很多,但總是能找到最優解。


這一切的前提就是,無論如何,總要邁開最開始的第一步。有些人在閉環這個流程上吃的虧,並不是「怎麼做」的問題,而是一直在糾結「做不做」的問題。


Comentarios


New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