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teve Jobs經營智慧

我們很容易忽略一些事,就像我們只沉溺在對Steve Jobs的讚歎和崇拜當中,卻沒嘗試去探索Steve Jobs是如何為我們創造了麥金塔電腦(Macintosh)、iPhone以及iPad。在這4/1的蘋果40週年紀念日,你可否想像當年Steve Jobs還是學生的時候,他是如何精打細算的經營蘋果公司(Apple Inc)的呢?

蘋果創造的「數字」

如果我們仔細研究蘋果公司首次公開募股(IPO)的說明書,我們會發現說明書中的數字非常驚人。蘋果在1980年上市的前一年,它就已經獲得了1.17億美元的銷售金額,而稅前利潤竟高達2400萬美元。更讓人感到驚訝的是當時只有約1000人規模大小的蘋果,竟然有辦法從數十家大企業的電腦市場中獲得那麼高的利潤。蘋果IPO對公司的估值大約是12億美元(當時的美元價值是現在美元的3倍)。蘋果的兩位創辦人以及他們選出來的執行長就擁有高達40%的股份,這意味著蘋果在釋放股份的做法上非常地吝嗇,幾乎將大部分的掌控權掌握在3個人的身上,而不是投資人那方。

在那個獨角獸企業獨佔市場的年代,Steve Jobs「精打細算」的風格影響了後期蘋果在產品銷售上獲得龐大利潤的結果。但也因為蘋果公司在產品價格上嚴重打壓著半導體製作公司,造成很多半導體企業陷入低獲利的局面。

蘋果的成功真的那麼震撼嗎?

關於蘋果的成功,其實背後有一些爭議。爭執的因素是關於有部分的人給予蘋果的成功很高評價,因為他們認為現在市面上的開放原始碼軟體(Opensource software)以及亞馬遜的雲端服務(Amazon Web Service, AWS)讓「創業」這件事變得簡單又方便,所以蘋果可以在那個缺乏網路資源幫助的時代取得耀眼成績真的是一件非常厲害的事。

但是,有另外一部分的人卻對這個高評價抱持疑慮。這部分的人認為現在的矽谷(Silicon Valley)創業難度遠大於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的環境。主要是因為如果跟過去的競爭環境進行比較,現在這個時代出現太多的獨角獸企業,像是Amazon,Apple,Google,Facebook以及Microsoft,這樣的結果導致新創公司在運作上變得更困難。再加上這些擁有足夠資金的大企業都渴望可以霸佔整個市場,所以都很積極在市場上佈局,因此新創公司若想要在市場中分一杯羹,那麼勢必要動用大量的創業資金和人力成本去競爭。

向Steve Jobs學習

所有的企業都希望可以順利錄取到優秀人才,無論這些人才是來自工程背景還是商學院。因此大企業都提供高額的薪資來吸引人才,這讓沒有充裕資本的新創公司在招募人才上面臨很大的挑戰。除此之外,新創公司還要思考如何解決不斷攀升的房地產成本以及大量冒出來的新創公司。綜合這些因素,雖然現在的新創公司很容易就可以在網路上獲得大量資源,但在運用資金上卻需要更謹慎去思考。

上述探討的內容並不是要質疑蘋果的成功。蘋果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企業這絕對是一個事實,而蘋果的成功絕大部分是來自Steve Jobs那「精打細算」的性格。所以,那些渴望從Steve Jobs身上學習成功的人,應該好好地將這點銘記在心。

標記:

New Articles
WEBSITE BANNER SMALL.jpe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