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動物版「Google翻譯」 實行跨物種語言溝通?

前幾年,香港曾掀起了一陣動物傳心師熱潮,的確,無論你是否有飼養寵物,「動物溝通」一直是熱門話題。美國有一間非牟利組織(NGO)更試圖打造一個所有生物通用的「Google翻譯」,讓人類更加理解各種生物的生存需求,從而真正達到生態共存共榮的環保願景。


美國加州NGO「地球物種計畫(Earth Species Project, 簡稱ESP)」的兩位創辦人Britt Selvitelle及Aza Raskin,兩位本身分別是Mozilla Labs聯合創辦人及Twitter創始團隊成員,他們的目標是透過AI解碼自然界各式物種間如何傳遞訊息。ESP計劃的願景是,透過把自然語言處理模型的概念套用在動物語言,利用AI解析動物叫聲並畫成幾何形狀,接著在人類的語言庫裡找出類似的形狀,希望可能打造出一套動物的翻譯器。


他們透過採用分析人類語言的「自然語言處理模型」,試著借助AI的力量,從看似無關的大量數據中整理出有意義的脈絡資訊,解讀動物們是用甚麼「語言」和彼此溝通。


柏林自由大學(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的Tim Landgraf教授,長期研究蜜蜂個體之間的溝通,他的研究使用電腦視覺追蹤蜂巢裡頭每一隻蜜蜂,紀錄牠們振動身體和翅膀發出聲音時,蜂巢中的其他蜜蜂會有甚麼行為改變。透過AI和自然語言模型的分析,研究團隊發現了幾種特定信號:叫大家安靜的「噓」、停下所有動作的「停」還有發出警示的「危險」。有了初步成果,他們把解析出的動作和聲音輸入到機器蜜蜂,讓機器蜜蜂可以發出各式「蜂語」,成功控制整個蜂群「安靜」、「停下」。接下來,研究團隊也成功操控機器蜜蜂做出「蜂舞(waggle dance)」,告訴真蜜蜂哪裡有沒灑農藥的安全花叢可以採蜜,有機會解決目前全球日益嚴重的蜜蜂危機。

至於另一位生物學家Con Slobodchikoff,他研究草原土撥鼠的交流方式已經超過 30 年;他的研究顯示草原土撥鼠在警戒狀態時,看到不同的威脅接近時發出的叫聲也不同。


讓人類更加理解大自然

如果你問,透過開發上述動物語言翻譯器對人類有甚麼好處,答案很簡單,因為有了翻譯器,許多在AI技術普及前的相關研究就能獲得更進一步的支持,都讓人類更加理解大自然的生物。


事實上,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2018年度《地球生物報告》中指出,過去50年間,野生動物數量平均減少了69%,凡有人類存在的地方,數以千計的物種正在不知不覺中消失。

Earth Species Project共同創辦人Britt Selvitelle


Britt Selvitelle認為,一旦成功打造出動物翻譯系統,就能使人類更加理解各種生物的生存需求,進而提供協助。例如非洲草原上的動物管理員可以聽懂大象求助,哪裡有非法偷獵者出現;巡山員可以聽到老鷹通風報信,哪裡又有山老鼠在偷砍木材;獸醫也能聽懂你家的寵物哪裡不舒服,發現小毛病及早治療。

Earth Species Project共同創辦人Aza Raskin


然而,任何新科技的發展必定伴隨著道德辯論和濫用疑慮。例如,動物保育員已經發現非法盜獵者會用事先錄好的鳥類求偶聲來吸引黃紅雀落入陷阱。了解動物如何交流雖然能幫助好人保護自然,卻也有可能幫助壞人利用自然。


對這樣的顧慮,Aza Raskin承諾會努力減輕不良後果。但他亦坦言,面對物種消失的速度愈來愈快,只要有助於挽回人類對世界各地生態系統造成的一些問題,權衡利弊之下,他相信ESP計劃仍然對全地球的可持續發展有著正面的影響。





標記:

New Articles
WEBSITE BANNER SMALL.jpeg
bottom of page